數位轉型觀點 #1 面對疫情危機,企業如何解決遠慮與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說2021年5月中這一波又急又快的疫情是台灣產業的近憂,那麼全世界面對「零碳排」的重視,將成為下一波台灣產業必須面對的競爭力挑戰。但無論是遠慮或近憂,都確定了一件事:過往企業的工作或決策模式都不再適用。

「我們現在就像在寫一題考古題,」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二代大學創校校長陳來助說,因為早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當日開始,全世界各國就陸續接受新冠疫情一波接著一波的考驗。即使台灣站在場外看著他國解題一年多了,今年五月中當自己真正上場時,仍然有許多緊急狀況必須匆忙應對。

不可否認,2021年五月中旬之後的第二波疫情,嚴重程度遠超過去年。為了讓企業具有能應對災害的能力,台灣數位企業總會在去年就協助許多中小企業啟動「企業營運持續計畫」(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這個演習讓許多有準備的企業,在今年疫情期間即使艱辛,但仍具有應變能力。

「這是對於企業系統很大的考驗,」陳來助指出,需要的不只是數位工具,還需要數位優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經營者需要有戰略化的想法,「現在做的這些事情究竟是應變?還是變革?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也會帶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陳來助分析這波疫情來襲,企業受到的影響可分成兩種:1.客人不見了,營收下降;2.訂單滿手卻無人力。第一種類型是海嘯第一排,例如餐飲業隨即限制不能內用只能外帶,訂單顯著減少、營收下降,警戒時間越久,店家的壓力也越大。於是,許多跨界合作、品牌聯名出現,雖然是短期因應的做法,但也許之後會變成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有些健身房目前改以線上教學因應狀況。

但若這種方式可能成為新常態,建議企業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數位方式提升顧客體驗。陳來助舉例,有業者就利用藍牙體重計與消費者建立新的連結,鼓勵消費者每天測量體重,而業者可以藉由身體的量測數據提供飲食和運動建議,進而控制體重。從單純的運動體驗,到現在利用數據驅動使用者運動的體驗,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改變。

第二種訂單滿手卻無人可用的狀況,陳來助說,由於國外逐漸解封,有些做海外生意的中小企業已經接到訂單,但因為台灣疫情升溫,工廠需要採取分艙分流作業,導致勞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傳統在辦公室只要「喊一聲」即可溝通的狀況不再,人員遠端溝通的默契還未建立,導致協作效率下降,如果沒有建立起適合遠距協作的組織與文化,再加上貨運及勞動力不足的狀況,對於企業來說都是壓力。

所以簡單的結論是,無論企業受到哪種類型的影響,對於數位工具的需求都大幅增加。可能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體驗,或是跨界跨業結合,又或者是遠端溝通、簽核方式改變等,都需要數位工具幫忙。

此外,這波疫情下啟動的「居家辦公」、「分艙分流」工作模式,與以往的大辦公室工作模式不同。許多人仍在摸索居家辦公的形式,不只是人與數位工具的協作,人與人間的協作也需要調整,溝通成本也變高。

「協同運作是一種專業技能,」陳來助說,有些公司只是很簡單地抽籤將人員分成AB兩班分開上班,就啟動分艙分流的防疫辦公模式。但是,A、B兩班的成員組成,不只是、也不該只是「把人分成兩組」,其中牽涉到組織對於各種職能的重新定義,以及如何有效溝通協作、避免風險的策略。如果進一步再分成ABW(W意指Work from Home,遠距上班)時,更是數位轉型的核心起點。

陳來助過去擔任友達總經理,對於跨國異地協作經驗豐富,他深入分析,A、B、W不是一家公司分成三組,本質上其實是三家不同的公司,但彼此又需要互相協作以發揮最大戰力。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這可能是以往沒有經過的模式。這時候需要的不只是好用的工具而已,更需要大幅提升管理能力。

「這次疫情將有助於加速台灣轉型,其中最關鍵的,當然是數位轉型。」陳來助也觀察到,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讓一代及二代企業家都有「不做不行」的共識。

但是,怎麼做?關乎企業的戰略布局,其中有兩個關鍵議題:對經營、管理者智慧的重大考驗,以及對於企業數據(治理)的要求將會提高。

「將這個疫情啟動的外部危機,變成內部變革的動力,」陳來助提醒,轉型不能只看廠端、產線的問題,而是要將格局拉大,向前向遠看;需要花上許多時間心力,以及強大的支援與長期的承諾。

「轉型如果沒有遠慮,常常只是企業轉一圈,並沒有解決關於未來真正重要的問題,」陳來助認為如果只是把重點放在「疫情應變」,那只是處理掉「近憂」,疫情過去之後,一切打回原點。但如果能夠考慮三年、五年甚至更遠之後的變化,同時進行戰略布局,那將會是企業徹底脫胎換骨再創價值的「變革」。

而影響產業轉型的遠慮,未來10年以上的關鍵議題,陳來助點名「零碳排」將是重中之重。例如國際海運組織BIMCO及WSC研議,將規範碳排放並對舊船課予碳稅,最快2022年實施;歐盟為了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達成2030年減碳目標,要求歐洲的發電廠、工廠和航空業必須購買碳配額,今年夏天還將陸續提出相關規範。這些都將是台灣企業、特別是傳統產業,轉型變革避無可避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