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觀點 #2 應變還是變革?後疫情時代企業該深思的戰略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危機怎麼可能好?因為當中往往藏著絕佳的轉機。晚了一年多才在台灣爆發的疫情,雖然造成社會恐慌以及經濟發展頓挫,卻也是推動數位轉型的最佳助力。

例如,疫情下啟動的「分艙分流」辦公方式,考驗的不只是企業的應變能力,還有組織、流程與工具系統的重新定義,也是變革的開始。

應變、改變跟變革有什麼不同?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前二代大學校長陳來助以戰略高度來區分,「面對危機,一般公司做的處理只是應變,懂得改變的是好公司,而優秀的公司則是啟動變革。」他舉例,當政府宣布三級警戒到6月28日,只想到6月28日前該怎麼辦的公司,就是應變;但有些公司已經開始討論,如果疫情持續到年底的話,就必須要超前部署,調整組織的運作方式,就是改變。而優秀的公司則會思考,如何將這些調整更進一步轉換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變革,也才不會浪費一場好危機。」

分艙分流關乎公司營運戰略,該怎麼決定?

例如在三級警戒期間很常見的,將公司同事分成A、B、W(Work From Home)三個班,表面上看來只是分艙分流的防疫方法,但是決定誰上A班?誰上B班?誰上W班?居家上班要如何定義工作績效?A、B、W班彼此間又要如何溝通及協同運作?這一切的問題除了需要對工作流程重新定義,更考驗組織領導人的管理能力。因此,A、B、W三班作業,不只是應變方法,而應該視為企業數位轉型的起步。

具體的做法是什麼?首先是思惟上的改變,「假設A、B班是兩家永遠不會碰頭的公司,當其中一班的人員被隔離時,另一班的人要怎麼讓公司永續經營?」陳來助說,如果疫情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結束,那麼A、B、W班就不能靠抽籤分配來應變處理,而是A、B兩班人員都要有相對功能的人,才能在遇到情況時持續保有戰力。W班成員則是數位轉型的先鋒隊,他們要會使用數位工具,更要做到知識管理的專案,以及其他協同運作。

光是數位工具這一步,就有許多公司需要練習,而且不只是要學會使用工具,更要懂得用對工具。不同於以往的實體會議有人準備好會議室裡的一切,陳來助指出,當大家分散在不同地方時,使用數位工具就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作專業技能。同時,包括知識管理的專案要協同運作、數位簽核工具或是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流暢使用......,工作內容與流程都需要被重新定義,對於系統串接與資料數據的要求也會提高。

只有工廠自動化已不足 營運智慧化需求大增

陳來助說,W班等於是企業推動數位化到數位優化的實際場域與經驗累積。如果企業能夠想到,遠端工作很可能是未來半年到一年的常態,戰略思考一調整,想的就不只是員工居家上班,而是如何善用數位工具、建立系統。未來就能擺脫地理限制,讓各地的資源與人才都為公司所用,「這個思考,就會讓企業從改變往變革邁進。」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過去五年來許多進行數位轉型的公司,都將重點放在工廠自動化,但仍然有很多串連的環節經常還是由現場的人力來處理。當分成AB兩班時,現場人力減少,工作流程勢必調整。

而受這波疫情影響所出現的W班,則突顯出企業對營運智慧化的需求更大,「辦公室自動化」已是勢在必行。原因是無論出貨排程或是任何決策判斷,都需要檢視成本,也少不了簽核的流程,而這些都需要將生產、銷售或是人事等管理系統連結在一起。陳來助比喻,數位化是點,而數位優化則是線,目前要做的就是先進行數位工具的盤點,將點和線連結起來,才能避免不同單位使用不同數位系統,非但彼此沒有辦法連結,反而拉高了溝通成本。陳來助強調:「這些是對於管理能力的考驗。」

零接觸商機將成轉型關鍵

同樣因為這波疫情的影響,無症狀感染令人防不勝防,民眾已經自動減少接觸的機會,這意味著「零接觸商機」大增。例如工地交接時必須簽名,為了避免紙張與簽名時的接觸,而改以數位化方式進行。當一張紙的交接成為過去之後,可想而知為了管理需求,下一步就是數位系統升級。還有線上活動、採買及線上數位金融的增加,都顯示不同的商業模式已經展開。

「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現在才剛開始,」陳來助認為,疫情絕對是推動數位轉型的助力。如果企業經營者可以看得更遠,能從匆促「應變」的心態提升為啟動「變革」的決心,重新展開策略布局。例如將過去行之有年的營運總部改組為「數位總部」,重新盤點資源、定義組織架構、整理工作流程,將會發現疫情對於企業的永續經營而言,的確是場「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