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聯合國通過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性別平等、永續資源與經濟等議題,許多重量級企業陸續加入實踐行動,也帶動了 ESG 風潮。由於製造業占台灣GDP比重達33%,科技製造業更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ESG對整體供應鏈的影響,不只是產業更攸關國家的競爭力。從供應鏈的角度,台灣產業該如何面對ESG這個重要的課題呢?
勤友光電董事長、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觀察,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持續至今已逾兩年,引發各國對安全、健康需求的重視;防疫資源的爭奪也改變人際的關係、各國彼此制衡,這對台灣的製造廠商來說,是個新的商業模式,雖然全球化的交流依然持續進行,但是模型已經改變了。另一方面,氣候變遷速度加快,疫情蔓延這段時間也讓人類開始省視地球未來的安全問題,更開啟了ESG大航海時代。
ESG不是流行,而是企業漫長的旅程
「大航海時代的關鍵是探索未知,」陳來助說,「探索」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要去哪裡,未知就像是在一個沒有地圖的時代,並沒有過去經驗可供參考。回溯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有許多失敗的例子,主要有幾個原因:沒有正確的經緯度定位、沒有好的船,也沒有好的專業知識。正如同現在大部分人所談論的ESG一樣,是股流行但沒有路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另一方面,需要的船可能也還沒準備好,這裡的船就代表組織。企業必須檢視「組織是不是準備好了?」再者,是否已具備專業知識?因為準備一個長期航行,推動變革管理在所難免,並這是一條漫長的旅程,「不是今年開始做,明年就搞定了。」
「人類有兩個C,一個叫做Cost,最近才加入Carbon,」陳來助說,綜觀從工業1.0到工業4.0近三百年的歷史,人類自工業革命開始使用煤炭,接著有了流水線生產模式,透過電腦化開始加速轉換率;再進入AI世代、物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數據產生,生產量呈現指數型成長。這中間商業運作的核心就是成本(Cost),就是製造越來越有效率、東西越來越便宜;但是,「碳」從未被當作公司營運的指標,這也是為什麼稱之為「ESG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因為這將是新的運作模式。
陳來助指出,碳排放又分成三種範疇,一種是自己產生的;第二種是企業自己用到的,以及與自身供應鏈相關的。這些加總起來就是供應鏈的概念,亦即,並不是自己做好就夠,企業原料端及其下游都需要做好才行。因此,這是一個整合性的大改變,也是一個新的遊戲規則,企業必須要能「換道超車」,了解不同的遊戲規則,才能在新的賽局中勝出。
買綠電並不是最優先的事 企業常見迷思
陳來助認為,雖然目前在ESG這條路徑上,沒有人確切知道該怎麼走最正確,但是卻有時間壓力,因此企業必須要建立自己的方法學,同時有幾個重點要注意:首先是不能太晚做,不能別人做了才要做,當這件事情有了時間限制時,越晚做資源越不夠,越慌亂越容易做錯;更重要的是,企業必須認知到,這件事情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政府的責任。
第二則是要訂出方法學及路徑圖,企業如果沒有訂出路徑,可能會用錯資源或是錯過時機。企業可以設想三十年後的目標,才能決定現在要怎麼做,並將資源放在對的地方。
陳來助將這個航程的方法學分成三個階段:碳盤查、碳定價、碳中和。他提醒,許多企業會直接跳到碳中和階段,如果沒有經過碳盤查階段,就無法掌握需要多少碳才能進行中和,可能就會產生成本難以預估與控制的問題。他認為,最重要的一段應該是碳定價,要有創新作法才能減下來,買綠電並不是最優先要做的事情。
Carbon等於Cost 新的商業模式即將出現?
「買不會變成核心競爭力,減法才是核心競爭力。要減到減不下來,產生出來的創新才會讓企業永續。」陳來助說,在新時代所有產業都會受到影響,這是供應鏈加上商業模式的改變,是個動態的競爭,在這個競爭下,會有許多新商模出現。如果要等到別人做了才跟著做,最後將會被時代所拋棄。
陳來助說,Carbon等於Cost,是進入新時代需要面對的第一件事情,當我們把碳當作錢來思考,一旦發現服務週期裡,因為將碳變成錢而讓服務喪失競爭力後,可能就要思考重新定義商業模式;或是當碳變成錢後,可以產生更多毛利率,那麼這個商業模式可能就有競爭力。
目前已有些企業開始進行,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將發現未來企業的運作策略已經跳脫過往線性生產模型的思維,進入另一個新的境界。(關於蘋果如何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點選連結收聽精彩內容:『導論(上)ESG大航海時代即將來臨,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