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貿易戰到科技戰,望向2022年,中美持續角力,兩強對峙下的國際權力結構重新洗牌,印太戰略大板塊正式浮出檯面,台灣身為中美對立前沿的第一島鏈,同時也佔據了半導體和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我們該如何善用供應鏈、半導體兩大優勢,成為悠遊於地緣政治前沿的「東方之盾」?
《電子時報》社長作者黃欽勇,擁有36年產業分析師資歷,繼《科技島鏈》(2019)與《斷鏈之後》(2020)兩本精闢剖析疫情前後供應鏈的巨作後,《東方之盾: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在這本書深度剖析當前世界經濟局勢,並重新思索台灣產業發展的新定位。以下是本書的精彩內容節錄:
中國提供極佳的網路環境,培養了大量網路企業,阿里巴巴的電商收入是Amazon的兩倍,騰訊的微信用戶多達12億人,現在中國有超過73家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網路公司,這些網路企業帶給中國龐大的財富,發展的領域也從傳統的網路事業,擴張到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等新興領域,也成為今日中國經濟極為重要的動能,甚至能與美國叫板的背景實力。
但中國政府知道,這些傳統的產業培養機制,在美元主導、國際政治的大環境內,都只會讓中國處於被動的二線角色,而處處受制的情況,很可能是兩強對決時致命的要害。中國政府控制了數據與遊戲規則,其實是讓所有的網路企業在「鳥籠」中經營,我們不得不聯想到1980年代鄧小平與陳雲在經濟理論上的差距,陳雲的「鳥籠式經濟」隱然在現代重現江湖。
全球的網路市場只有兩個,一個是China,另一個是Beyond China,中國是個孤立於世界的市場,怎麼拿捏都是中國自己的市場,開放與否、開放的時機都可以成為調節中國經濟的控制閥。我們合理懷疑中國會將阿里巴巴、騰訊這些企業收歸國有,塑造成為中央控管的「央企」,並基於維穩的考量,僅開放千萬用戶等級的網路企業,或由央企、地方政府監控,但可以提供基本服務的網路事業,讓網路企業、創新應用遍地開花,但不至於富可敵國,或大到足以動搖國本,這也可以說是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網路經濟,而這個代價就是創業精神的喪失,以及對90世代的壓制。
但現在中共不斷地突襲網路企業,造成至少1兆美元的損失,打的是什麼算盤?有人說這是意圖導引社會資源,從以往的社群網路、遊戲、新創,走向「硬科技」的半導體。如果是這樣,這當然是一場豪賭,您可以說是習近平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也可以說是從「獨孤求敗」的過程錘鍊自己的競爭力,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對於半導體這些關鍵產業的重視與非到手不可的企圖心。
中國科技的進展確實令人讚嘆,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2010年時中國只有5萬個機器人,現在工廠裡的機器人就有80萬個,這是全球的1/3;1980年時,中國僅有1億人的勞動力,現在約有5億人,而當時僅有1.5萬公里的現代公路,現在則有70萬公里,更何況已經縱橫全中國的高速鐵路。這些進展來自於寬鬆的政策,激盪出1980~2010年間,年均10%經濟成長率。但現在中國銀行說,未來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僅有5.5%,甚至更低,且在管制愈來愈嚴格的情況下,經濟成長的動能從何而來?更令人懷疑的是中國的債務暴增,未來誰能收拾殘局。
在經濟政策上,中國企業要創造出足以吸引外國企業注意的價值,突破美國充滿敵意的封鎖。其次,中國仍須維持製造業的競爭力,「中國製造2025」的基本架構仍是建立自主工業最重要的圭臬,中國將建立11個超級城區(Mega Cluster),其中最大的5個城區人口將達1.1億人,這是東京的3~4倍大。這些超級城市是以核心城與衛星城共構的架構,中國將以各種短程交通工具連結各個城區,形成既可以差異發展,又可以自給自足的城市生態體系,背後也是中國內需市場龐大的商機,如果您是科技廠商,您怎會擦身而過呢?
中國市場充滿了商機,網路產業更是動見觀瞻,但也設下了陷阱。中國要的不僅僅是與西方平起平坐的科技實力,因此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還是滴滴出行,都只是西方模式的中國版本,還不足以撼動西方世界的霸權。未來的中國會在差異化的應用、更前瞻的科技佈局上讓西方世界驚訝。如果我們明白「修昔底德的陷阱」不只是世界霸權國家的自我警惕,同時也警惕意圖挑戰霸權的二號強權,這是一條勇往直前的不歸路,牌桌上的籌碼是14億人的生活模式與周邊國家的安定,這個遊戲叫做「梭哈」,贏家全拿,而中國比美國更有勇氣、更迫切地想賭上這一把。
本文節錄自《東方之盾: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的前沿》,由大椽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