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轟轟烈烈點燃全球產業投入 AI 一年多後,究竟對台灣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影響?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今公布「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顯示雖有過半企業已開始使用 AI,但僅三成接續開啟新 AI 專案規劃;同時,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深入分析後更發現,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使用生成式 AI 只是起點,必須對 AI 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是以企業為單位所進行的 AI 應用能力評估。參考國際相關文獻及分類建議,將 AI 應用能力分為經營策略、人才培育及技術應用等三大面向,再將分數加總平均。依據分數不同分為四個群組,並針對每個群組提供導入 AI 的建議方案。期望協助企業快速理解自身所在位置,並對標整體產業落點,了解如何使用 AI 技術協助營運,或進行企業轉型。在生成式 AI(AIGC)熱潮來襲一年多後,台灣產業的 AI 應用究竟產生哪些變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是本年度調查重點。
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懂 AI 的企業更會用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指出,比較歷年調查可以看出,生成式 AI 工具降低了 AI 的使用門檻,且已有超過半數企業(54.2%)內部已開始導入公司營運流程或個人/部門內使用。其中,企業多半使用現成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業也會串連生成式 AI 服務商所提供的 API,開發自家專屬服務;或開發自己的生成式 AI 模型(含fine-tuning)。
進一步分析企業在生成式 AI 使用程度與 AI 化指數的關係,可以發現使用程度越深入的企業,AI 化指數越高。亦即,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生成式 AI 只是起點,必須對於 AI 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
整體而言,2023 年整體產業 AI 化指數表現仍然偏低,僅 35.7 分,略低於 2022 年 39.3 分;且經營、人才與技術面三大層面的指數皆落在 30~40 分,顯示經營、人才與技術的 AI 化均明顯不足。
此次調查依據 AI 指數進行 AI 化發展階段的分群,發現整體七成企業屬於 AI 化前期階段: “Unknowing AI” 階段(45.5%)、 “Conscious AI”階段(24.9%)。比較兩年結果發現,2023 年產業 AI 指數比 2022 年略為下降,受訪企業中屬 “Unknowing AI” 階段的比例較 2022 年小幅度增加了3.4%;Scaling AI 則略為下降 3.6%,從群組分數來看,整體表現似乎差異不大。但檢視企業的 AI 指數結果卻發現,最低分數從 2022 年的 8.6 分降至 2.8 分,最高與最低分的差距從 86.7 分拉大至 90.5 分,顯示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是否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明年度調查值得關注的重點。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提醒,本次調查中也發現,企業對於 AI 的風險掌握能力明顯不足,也是企業自評分數最低(43.6分)的項目。然而,隨著生成式 AI 的爆炸性發展,各國近來皆透過規範方針或原則,極力規範 AI 的發展及應用,許多 AI 發展領先的企業,已開始注意到相關影響及 AI 可能帶來的風險,並開始回頭檢視過往使用的 AI 範疇以及應用層面,這都是台灣企業未來一、二年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AI 導入與應用是台灣產業轉型勢必面對的課題,2022 年底生成式 AI 面世之後,或可稱為第二波產業 AI 化,在技術與應用上有極大的改變。這一波 AI 熱潮也讓全球對於 AI 的思考從「成本」「投資」延伸到「風險」,意即,AI 絕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採用的考慮,必須從營運策略與企業治理的高度重新定義及定位。對於企業、產業與政府而言,無一例外。
溫怡玲說,「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是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每年的重點工作,藉由長期持續的累積,深入描繪台灣產業導入 AI 的實際樣貌。基金會自 2018 年初成立、2019 年進行第一次調查,到今年是第四次進行調查。雖然累積了一些調查數據,但仍只是台灣產業 AI 化的基礎,希望在眾聲喧嘩的 AI 時代,做為各界觀察環境變化時的出發點。後續調查將長期持續進行,更歡迎每一家企業進入調查官網(https://aif.tw/event/ai-research/)填寫問卷,將可獲得企業的專屬報告與 AI 導入建議,並能夠成為提供政策建言的重要來源。
「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關鍵要點:
企業數位化程度緩慢,且未能進一步應用資料
雖然超過八成企業已將營運相關資料電子化,僅有一成左右(13.5%)企業資料尚未電子化;但只有三成企業能再進一步整合不同資訊系統;若要再進一步串流內外部資料分析,以加速商業決策判斷的企業也僅約一成。生成式 AI 工具的使用,雖然加速企業使用 AI;看似增加企業內部資料整理動機,但對數位化程度並無產生明顯影響。
近四成企業仍在觀望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相較 2022 年,不了解或尚在評估 AI 技術的企業比例稍低,但近四成(37.2%)企業仍在觀望,又以製造業/政府/其他產業的 AI 導入程度最低,六成(60.5%)仍未採用 AI 技術。生成式 AI 工具的出現,使得企業更願意嘗試使用 AI。但後續是否能對企業經營或是決策流程帶來改變,仍需觀察。
企業員工對 AI 的理解程度仍偏低
以人才層面來看,2023 年整體企業員工對 AI 的理解程度僅 44 分,仍然偏低,其中以 ICT 產業指數較高(49.8分),但與 2022 年相較,指數並無提升。其餘產業認為「低於 25%員工具備足夠 AI 基本知識」的企業比例略下降,較上年度更為樂觀。但有七成以上的製造業/政府機關/其他企業認為,內部具備足夠 AI 基本知識的員工不到 25%。
AI導入三大挑戰:數據、AI 認知與組織文化
統計曾應用 AI 技術的 204 家企業(約佔總數62.7%),執行團隊在 AI 導入過程中,主要遇到的三大挑戰為「數據資料不足或散落在各部門難以整合」,其次則是「領導階層對於 AI 認知不足」與「公司內部資源調用權限有限」。
關於「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
「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攜手天下實驗室、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台灣人工智慧協會、AI 大聯盟、星醫美學集團及電通行銷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邀請不同產業透過問卷填寫,深入檢視自身企業 AI 推動成果與數位化狀況。調查於 2023 年 11 月 30 日~2024 年 1 月 9 日進行,首波調查企業總數為 325 家,調查對象為瞭解公司應用 AI 情形之企業代表,如部門主管或專員。除調查結果外,AIF 後續將發布相關研究洞察報告,並邀請具代表性的企業分享導入 AI 經驗。
* 本次調查之摘要報告已可於「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網站下載:
企業可於網站下載「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報告,掌握這波熱潮下產業對生成式 AI 的真實應用狀況;亦可透過線上測驗實際測試自家企業的 AI 化階段,並獲得專屬報告。(詳細產業專家分析,將於「2024 AI EXPO」完整公開,敬請期待。相關訊息將同步更新於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aif.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