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發布: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 AI,且企業 AI 化指數差異逐步加大

生成式AI轟轟烈烈點燃全球產業投入 AI 一年多後,究竟對台灣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影響?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今公布「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顯示雖有過半企業已開始使用 AI,但僅三成接續開啟新 AI 專案規劃;同時,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深入分析後更發現,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使用生成式 AI 只是起點,必須對 AI 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是以企業為單位所進行的 AI 應用能力評估。參考國際相關文獻及分類建議,將 AI 應用能力分為經營策略、人才培育及技術應用等三大面向,再將分數加總平均。依據分數不同分為四個群組,並針對每個群組提供導入 AI 的建議方案。期望協助企業快速理解自身所在位置,並對標整體產業落點,了解如何使用 AI 技術協助營運,或進行企業轉型。在生成式 AI(AIGC)熱潮來襲一年多後,台灣產業的 AI 應用究竟產生哪些變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是本年度調查重點。

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懂 AI 的企業更會用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指出,比較歷年調查可以看出,生成式 AI 工具降低了 AI 的使用門檻,且已有超過半數企業(54.2%)內部已開始導入公司營運流程或個人/部門內使用。其中,企業多半使用現成工具(如 ChatGPT、Midjourney、Bing);而有些企業也會串連生成式 AI 服務商所提供的 API,開發自家專屬服務;或開發自己的生成式 AI 模型(含fine-tuning)。

進一步分析企業在生成式 AI 使用程度與 AI 化指數的關係,可以發現使用程度越深入的企業,AI 化指數越高。亦即,若企業想發展出新服務或對營運產生影響甚至開創新一波發展,生成式 AI 只是起點,必須對於 AI 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夠創造新價值。

圖一:企業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現況(圖片來源: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

整體而言,2023 年整體產業 AI 化指數表現仍然偏低,僅 35.7 分,略低於 2022 年 39.3 分;且經營、人才與技術面三大層面的指數皆落在 30~40 分,顯示經營、人才與技術的 AI 化均明顯不足。

此次調查依據 AI 指數進行 AI 化發展階段的分群,發現整體七成企業屬於 AI 化前期階段: “Unknowing AI” 階段(45.5%)、 “Conscious AI”階段(24.9%)。比較兩年結果發現,2023 年產業 AI 指數比 2022 年略為下降,受訪企業中屬 “Unknowing AI” 階段的比例較 2022 年小幅度增加了3.4%;Scaling AI 則略為下降 3.6%,從群組分數來看,整體表現似乎差異不大。但檢視企業的 AI 指數結果卻發現,最低分數從 2022 年的 8.6 分降至 2.8 分,最高與最低分的差距從 86.7 分拉大至 90.5 分,顯示台灣企業 AI 化指數的差異正在逐步加大,是否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是明年度調查值得關注的重點。

(圖片來源: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圖片來源: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提醒,本次調查中也發現,企業對於 AI 的風險掌握能力明顯不足,也是企業自評分數最低(43.6分)的項目。然而,隨著生成式 AI 的爆炸性發展,各國近來皆透過規範方針或原則,極力規範 AI 的發展及應用,許多 AI 發展領先的企業,已開始注意到相關影響及 AI 可能帶來的風險,並開始回頭檢視過往使用的 AI 範疇以及應用層面,這都是台灣企業未來一、二年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表示,AI 導入與應用是台灣產業轉型勢必面對的課題,2022 年底生成式 AI 面世之後,或可稱為第二波產業 AI 化,在技術與應用上有極大的改變。這一波 AI 熱潮也讓全球對於 AI 的思考從「成本」「投資」延伸到「風險」,意即,AI 絕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採用的考慮,必須從營運策略與企業治理的高度重新定義及定位。對於企業、產業與政府而言,無一例外。

溫怡玲說,「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是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每年的重點工作,藉由長期持續的累積,深入描繪台灣產業導入 AI 的實際樣貌。基金會自 2018 年初成立、2019 年進行第一次調查,到今年是第四次進行調查。雖然累積了一些調查數據,但仍只是台灣產業 AI 化的基礎,希望在眾聲喧嘩的 AI 時代,做為各界觀察環境變化時的出發點。後續調查將長期持續進行,更歡迎每一家企業進入調查官網(https://aif.tw/event/ai-research/)填寫問卷,將可獲得企業的專屬報告與 AI 導入建議,並能夠成為提供政策建言的重要來源。

「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關鍵要點:

企業數位化程度緩慢,且未能進一步應用資料

雖然超過八成企業已將營運相關資料電子化,僅有一成左右(13.5%)企業資料尚未電子化;但只有三成企業能再進一步整合不同資訊系統;若要再進一步串流內外部資料分析,以加速商業決策判斷的企業也僅約一成。生成式 AI 工具的使用,雖然加速企業使用 AI;看似增加企業內部資料整理動機,但對數位化程度並無產生明顯影響。

近四成企業仍在觀望如何使用人工智慧

相較 2022 年,不了解或尚在評估 AI 技術的企業比例稍低,但近四成(37.2%)企業仍在觀望,又以製造業/政府/其他產業的 AI 導入程度最低,六成(60.5%)仍未採用 AI 技術。生成式 AI 工具的出現,使得企業更願意嘗試使用 AI。但後續是否能對企業經營或是決策流程帶來改變,仍需觀察。

企業員工對 AI 的理解程度仍偏低

以人才層面來看,2023 年整體企業員工對 AI 的理解程度僅 44 分,仍然偏低,其中以 ICT 產業指數較高(49.8分),但與 2022 年相較,指數並無提升。其餘產業認為「低於 25%員工具備足夠 AI 基本知識」的企業比例略下降,較上年度更為樂觀。但有七成以上的製造業/政府機關/其他企業認為,內部具備足夠 AI 基本知識的員工不到 25%。

AI導入三大挑戰:數據、AI 認知與組織文化

統計曾應用 AI 技術的 204 家企業(約佔總數62.7%),執行團隊在 AI 導入過程中,主要遇到的三大挑戰為「數據資料不足或散落在各部門難以整合」,其次則是「領導階層對於 AI 認知不足」與「公司內部資源調用權限有限」。

關於「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

「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攜手天下實驗室、台灣人工智慧晶片聯盟、台灣人工智慧協會、AI 大聯盟、星醫美學集團及電通行銷集團等多家企業合作,邀請不同產業透過問卷填寫,深入檢視自身企業 AI 推動成果與數位化狀況。調查於 2023 年 11 月 30 日~2024 年 1 月 9 日進行,首波調查企業總數為 325 家,調查對象為瞭解公司應用 AI 情形之企業代表,如部門主管或專員。除調查結果外,AIF 後續將發布相關研究洞察報告,並邀請具代表性的企業分享導入 AI 經驗。

* 本次調查之摘要報告已可於「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網站下載:

企業可於網站下載「2023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報告,掌握這波熱潮下產業對生成式 AI 的真實應用狀況;亦可透過線上測驗實際測試自家企業的 AI 化階段,並獲得專屬報告。(詳細產業專家分析,將於「2024 AI EXPO」完整公開,敬請期待。相關訊息將同步更新於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aif.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