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獲利只能二選一? 提高利潤將不再是企業經營唯一重點

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發生異常氣候災難的頻率不斷升高,包括強降雨引發的洪災、乾旱、熱浪消息不斷,迫使人們必須正視自然生態失衡、氣候暖化等議題。為了降低氣候變遷的速度,各國政府及企業紛紛啟動零碳排計畫。因此,不只是為了地球永續,更是為了經營永續,企業必須尋找新的經營模式以化解過往高耗能產業帶來的危機。

《重新想像資本主義》作者瑞貝卡.韓德森(Rebecca Henderson)指出,「為了賺快錢,我們正在摧毀世界、破壞社會的根基。在整個系統分崩離析之前,我們必須跨越股東價值極大化的簡單思維。」此外,大眾對於企業的期望也在改變,目前全球有73%人口期望企業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良好的企業使命更有助於徵才,因為千禧世代和他們之後的世代在找工作的時候,會積極尋找有意義、有使命感的工作。

ESG是近來企業治理十分熱門的字詞,它是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韓德森不僅是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暨哈佛氣候變遷專案小組共同主席,身兼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曾在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組織創新長達20年,是當今研究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領域的權威,也是引領企業組織變革和策略轉型的先驅人物。在與努力轉型的企業合作二十年後,她十分了解制定適當策略、重整組織架構的重要性,而要能漂亮轉身的企業不僅要具備這兩個必要條件,更需要有強烈的動機要改變,絕不只是為了追求最高利潤,而是有更崇高的目標。凡是相信自己所做的事不只是為了個人,而有更重大意義的人,往往能成就意想不到的事業。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產業、不同規模的大量實例,希望能為企業經營者帶來價值理念、金融財務、公司治理、領導力,甚至是社會體制等面向上的變革新方向。以下是本書的精彩內容節錄:


大眾期待企業負起更多責任

過去十年來,使命感可以提高績效這種觀念,幾乎成為大多數人的看法。在一項調查中,每五位執行長中就有四位同意,「企業未來能否成長和成功,取決於是否找到以價值觀驅動的使命,並在利潤和使命之間取得平衡」,以及「賦予員工切身的使命感,讓他們有機會做更加以使命為導向的工作,不管對企業還是對員工都有好處,是雙贏的作法」。

這種轉變跟很多原因有關,肯定有不少企業是希望獲得良好的聲譽,或純粹只因為眼前這是有利的作法。有愈來愈多企業感到有必要表現出自己「有所作為」,也有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共同使命是推動轉型和成長的重要途徑。

這種變化背後的另一大原因,是近年有大量研究顯示, 企業若能真心追求使命,並實行高績效工作系統,通常結果會反映到財務表現上。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學者珊妮普·湯恩(Zeynep Ton)的《好工作策略》(The Good Jobs Strategy)一書指出,好市多(Costco)、梅卡多納(Mercadona)等零售業龍頭因為重新設計營運模式,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所以表現優於競爭對手,給員工的待遇也比業界高出許多。還有其他學者以多年的數據和嚴謹的使命衡量方法,證明高員工滿意度加上以使命為導向的經營策略,可以提高股東總報酬率。

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使得企業愈來愈需要有使命感。 公眾的期望在改變,目前全球有 73% 人口期望企業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千禧世代和他們之後的世代在找工作的時候,會積極尋找有意義、有使命感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與公眾之間的信任鴻溝正在擴大,有三分之一的員工不信任雇主;信任企業的精英人士比例是 82%,一般大眾卻只有 72%。

此外,還有一些意義更重大的改變正在發生。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愈來愈急迫,許多企業領袖已經意識到,合乎道義的作為顯然是當務之急。我跟幾百位商界領袖討論過他們創造共同價值的策略,對於這其中的商業考量,他們全都能侃侃而談,但私底下,在走廊上遇到或一起去喝一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驅使他們這麼做的其實是強烈的使命感——是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生存危機,是整個產業需要重新建構,是希望改變醫療照護體系,是企圖挽救垂死的海洋 ⋯⋯ 推動著他們一步步向前。

有人說,這是虛偽的雙重標準,但我認為這種使命感是重新想像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企業領袖必須意識到,他們得找到既能賺錢、又對社會有意義的模式,才能解決當前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不論是發掘能創造共同價值的新商業模式、讓新商業模式能付諸實現,還是構建強大社會不可或缺的好工作和好的工作環境,都要靠使命導向的領導方式。

儘管許多企業想把使命融合到營運中,卻是有心無力。這些企業的使命宗旨要不就是不夠明確,要不就是沒有跟策略結合,或無法有效傳達給員工。這種脫節的部分原因,在於許多企業領袖仍然死抱泰勒主義不放,又或者不願意在職場上表現得太過感情用事。但這當中還有一個更大的結構性障礙,那就是全球投資人的短視無知。投資人如果始終要求盈餘要每季穩定成長,無法了解或無從衡量使命的價值,企業要進行邁向使命導向所需的長期投資,大概就會非常困難。

本文節錄自《重新想像資本主義》,由天下雜誌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