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七、八月交替之際,Google 台灣正式發表「台灣 AI 發展與治理:Google 的洞察與展望」白皮書,對台灣的 AI 發展提出三項建議。AIF 從今年初即開始與 Google Cloud 合作,深入觀察台灣產業 AI 化的動態,因此,也參與這幾天的發表及分享。
在幾場論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幕是,有位產學經驗均相當豐富的教授說到,最近參加某場金融相關論壇時聽到,金融業去年投資了很多生成式 AI 工具,但到目前為止有七成已經失敗放棄,回歸到過去的人工操作方式。顯然,目前對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生成式 AI 真正落地,成為可以為企業帶來營收的服務。
而 Gartner 近期一場網路論壇也討論到,AI 已經發展了幾年,今年是組織必須交付和執行 AI 的時刻。意思是,AI 應用不再只是實驗或小型專案,必須成為真正的產品或服務,讓過去幾年的投資可以開始回收,同時還能因應未來風險與可能變化。不難想像,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企業策略的優先順序、投資比重與風險評估必須重新佈局。
結合兩件事情來看,AI 技術的確突飛猛進令人目炫神迷,但只有技術並無法成為創造企業獲利與新成長曲線的動力,原因何在?是否有解?本週和下週的電子報,會從策略、技術、模型、資料以及組織文化等不同層面進行分析。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