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大三那年受翁秀琪老師啟蒙,首識「傳播理論」,雖是早上八點在山上教室的課,卻從來捨不得漏過任何一堂。當時尤其喜歡聽老師說到「借火」。
傳播是門應用學科,在 1940 年代廣播、電視陸續出現後,帶給人們相當大震撼(媒體講的是真的假的?這樣叫人怎麼教小孩?誰腦波弱會被騙......這些與今日其實相差不遠的問題)。於是從分析傳播媒介的影響開始,傳播理論隨著不同面向的研究累積逐步成形。
這樣的想法完全合理,人人都希望不要浪費時間,直接找到有用的解答。但是 AI 技術還在光速發展中,而且無論哪種工具都必須符合企業本身需求才會「好用」,所以一直追逐某些工具,真的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嗎?
不難想像,新研究領域剛出現,自然沒有本身的論述,因此大部份理論須從其他學門如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心理學、經濟學借來,再放入某些特定情境中,進行研究印證(或推翻、優化)。所以讀傳播理論像是拉開一窺其他社會學科的大門,不同學門大師們的論述(或吵架),從試圖解釋新現象的好奇心開始,一步步累積出各種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框架,簡直精彩萬分,令人目眩神迷。
這就是「借火」。
借來了照亮迷霧與暗昧角落的一把火,得以看到前路,再繼續往人跡罕至之處走去,發現未曾想像過的風景和許多沒人走過的路。借來了一把火,於是脫離茹毛飲血的蠻荒,於是不懼寒冷與山林走獸,於是太陽月亮不再是唯一光源,於是開啟並豐富了我們稱為文明或知識、工具或技術的發展之路。
新學科的形成,需要借火;新產業生態系的形成,更需要借火。
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電子報近期增加許多產業專家們的文章,因為我們深信,人工智慧產業化是全新的路徑,連天際線在哪裡都仍混沌未明,向不同產業借火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試想如果集合許多火把,是不是能夠在夜間看得更遠、更廣?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新路?
但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我們現在以為的新觀點,其實很早之前就有其他人已經研究過?像是彼得.杜拉克早已提醒資訊社會的樣貌與影響,本週〈六大心法 助力知識工作者善用 GenAI〉中梳理他的觀點與 GenAI 之間的關聯,並提供具體建議。還有結合語言學和 AI,可以看到哪些有趣的現象?
「企業AI準備度五力」系列報導,本週推出最終章「運算力」,也提醒有追劇(不是)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