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最近這兩個月,大家應該都看了各式各樣的預測,包括世界各國經濟成長率、AI 技術發展趨勢、半導體市場競爭趨勢……等等。很多人認為預測最重要的是準確度,但實際上人類社會有太多變數,與其只在意準不準,不如深入拆解組成數據背後的指標;再以不同的數據進行情境模擬,掌握可能產生的衝擊,並據以擬定因應策略。
對於企業來說,在這樣的脈絡中,不同指標間有哪些關聯性?例如美國升息對日圓的影響、日圓的匯率又如何影響台幣?而影響這些指標產生變化的主要事件又是什麼?有沒有次要事件?或者可能還有哪些還未發現有關係的變數?
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預測就從平面的數據,進入物理世界的真實環境中,跟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日常的決策產生直接關係。
同時,預測也跟研究者所在的位置、經歷、切入角度,甚至意識型態有關係。同樣預測人工智慧市場發展,歐美國家跟亞洲國家的評估依據分別從消費市場端和供應鏈端切入,關注的重點和分析指標就明顯不同。這也是我們在閱讀資料時必須分辨比較的。
因此,本週電子報以《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提出的 2025 年 AI 與資料科學五大重要趨勢為基礎,綜合分析黃仁勳在 CES 的演講,加上台灣的現況,探討 AI 代理人是否即將成真,或只是又一波議題炒作。或許你會跟我有類似的疑問:為什麼美國學者對於 AI 的看法不像黃仁勳那麼全面樂觀?到底他們看到哪些不一樣的角度?這些不同背後又有哪些可能的動機?
農曆春節將至,《知勢》編輯團隊正開始逐步進行網站與電子報的小改版,希望讓朋友們有更好的閱讀體驗。也預祝大家除舊佈新、喜迎豐盛。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