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經濟學人智庫(EIU,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 8月18日發表〈US GDP’s AI boost won’t last forever〉一文,分析美國近期 AI 投資對 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的影響,以及這股成長動力不可能長期維持的原因。
報告中指出,2025 年上半年,美國 GDP 成長主要來自 AI 資本支出,貢獻達 1.3%,超過消費的 0.7%。然而,這些投資多數用於進口硬體,外部供應比例高達 50~75%,因此對美國本土的附加價值有限,且推升效益只是短期。要有長期效益,必須看 AI如何真正改善生產力,而非僅靠硬體投資。
文中也說到,AI 的導入與普及正面臨不少阻力。企業若要將大型 AI 模型真正整合進日常營運流程,不僅需重新設計軟體系統,也必須調整決策流程,甚至重新打造產品與服務。人才能力斷層、法規環境不確定,以及數位基礎建設發展不均,則是目前導入的關鍵挑戰。
從這篇報告可以看出,就算是 AI 領先國,美國的企業要導入 AI、讓 AI 成為工作正常營運流程的一環,進而創造新價值,同樣面對許多困難關卡。很顯然,也並不是只要多培養幾位上過 AI 課程的員工,就能夠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因此在上一週,基金會邀請包括 Google、富邦、中信、KPMG、中國醫大、智齡、台智雲、勤工、旭榮,以及群創等多家企業主管共同參與論壇,針對金融、製造與醫療三大重要產業,分享企業推動 AI 落地的第一手實戰經驗。專家們知無不言,坦白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只要聽到「我也想抱怨一下......」,講者與現場聽眾們往往會心一笑,畢竟,大家都經歷過類似的辛酸過程。
而論壇前一天,我們也邀請多位重要的 AI 相關學者共聚大稻埕,在古蹟新芳春茶行中,探討 AI 技術、教育、大語言模型、主權 AI,以及生成式 AI 之外的新生態系,台灣如何藉由治理與可信賴框架,創造新的產業定錨點。為此,AIF 董事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委詹婷怡也撰寫〈創新治理思維與規範是發展人工智慧競爭優勢必要基礎〉一文,強調治理思維轉換與創新,是引導產業前行、占得先機的重中之重。
與你分享本週電子報,期待能夠提供一些啟發與協助。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