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過去的這個月參與多場論壇、評選活動,像是說好了一般,無論外商台商、軟體硬體或產官學界,專家們不約而同從科技發展史和總體經濟的宏觀角度,檢視 AI 的現在與未來可能發展。所以,也讓我想起一件當年的事。
當年,指的是 ChatGPT 尚未出現的 2019 年(但當時 GPT-2 已寫出了那篇著名的獨角獸新聞)。陳昇瑋執行長找我討論專欄,他想寫「金髮女孩原則」。這個詞出自英國童話《三隻小熊》,故事是說金髮女孩不小心走進熊屋,在偷吃過三碗粥、偷坐過三把椅子、偷躺過三張床後,覺得不太冷不太熱的粥、不太大不太小的床和椅子最好。簡單說,就是適合自己的最恰到好處。
「這會不會看起來像廢話?」當時我們覺得這原則寫成文字,實在過於平凡,但最終還是寫進了當期的雜誌專欄。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企業要導入 AI 或新科技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引。
就算到如今,這個原則依然重要。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或許才是真正的大哉問。
在某次演講中,一位企業經營者問我,「我們公司要導入 AI 聊天機器人客服,需要注意什麼?有推薦的新創嗎?」
「為什麼選擇從 AI 聊天機器人開始?」我好奇反問。
「可以節省成本啊!」
「確定可以節省成本?節省多少?會不會反而影響業績?」我再問了一個其實蠻複雜的問題。
「可是,大家不是都做這個?」
類似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很多企業誤以為只要有人懂 AI 技術,就能成功導入 AI;如果別人都這麼做,自己跟著做應該不會有錯。實際上,如果漏掉「了解自己」這個步驟,導入成果不如期望還算小事,錯過轉型最佳契機的損失就難以計算了。
所以就像金髮女孩原則所說,我們對 AI 的態度必須不偏不倚,要知道 AI 不是什麼事都做得到,更不需要為了 AI 而 AI。在資源有限和理解生成式 AI 技術侷限的前提下,理解企業的價值與問題,整合不同技術,無論是 RPA 或 AI Agent,都可能成為企業的最佳解。
久違的教師節連假,藉此機會向多年來協助 AIF 的講師顧問們致上最誠摯感謝,謝謝大家的無私分享,無論付出的是時間、知識甚至資源,都是對 AIF 與台灣社會的莫大祝福。
當然,相信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樣,心繫著花蓮光復鄉的災情和復原狀況。期盼逝者安息、災難不再、家園平安。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