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們好:
訪問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們,一直是我最喜愛的工作。
在 1999 年到 2000 年左右,我是政治線記者,現場見證第一次政黨輪替的實況,當然還有當時的各種亂象。於此同時,因為認識一批跑科技線的記者與研究編輯,聽大家談著 Amazon、Cisco 的各種(夢幻)豐功偉績,聽大家討論砷化鎵晶圓如何如何,還有這家跟那家企業 IPO 之後、股價如何一飛沖天。也因此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理解科技產業究竟在做什麼。
印象很深,當時曾幫某家知名雜誌規劃一個專題,邀請十位台灣知名網站經營者前來。某天邀請大家一起拍照,他們一致看好網際網路將是全球以及台灣轉型的重要契機,當時各種新創百花齊放,那樣的意氣風發絲毫不遜於今日的AI。可是很快地,網路忽然之間就泡沫了。
轉眼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我也從剛出道的政治線記者成為媒體主管,再轉到推動產業人工智慧化的工作崗位。但始終不變的是,仍然常有機會訪問不同領域的專家,訪問是請益、學習,更是見證時代變化發展的第一手觀察,也如同拼圖一般,一點一滴更了解這個世界的現在和未來。
不久之前,有機會面對面訪問 Cisco 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創新長 Guy Diedrich。原本我們設定的題目是「可信賴 AI」,但發現談到量子時,他忽然眼睛發亮。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特別請他多聊聊 AI 與量子之間的關係。他描述他所看到的未來是,AI 將與量子運算並存,並在短時間內共同構築全新的科技基礎,「這代表創新不再是漸進式演化,而是一波接一波的巨浪。」
本週電子報特別與你分享本次訪談的重點,從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角度來思考 AI 趨勢、探索台灣的新定位,希望能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與討論。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