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們好: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這是多年前任職某周刊時,年度的重要議題。當時媒體發展正在高峰,無論是獲利或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此刻,因此編輯部門想要進入台灣偏鄉或弱勢族群中,探討貧富差距的嚴重性。
還記得有人提出,是否也應該關注居住在都會地區的弱勢族群?編輯主管問:「有人認識這樣的人?」現場眾人面面相覷,一片靜默。
分隔兩個世界的,不只是物質條件,甚至連互相認識的機會都不多,更別說對話、同理。
AI 大浪襲捲全球之後,台灣產業在 AI 化的浪潮中也呈現出「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現象,「AI 頂峰」與「AI 鴻溝」並存。這個巨大的差異主要來自企業規模與產業性質兩個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大型企業與資通訊產業位於 AI 化的第一世界,具有資源、技術和人才的相對優勢。中小企業與傳產/服務業則構成 AI 化的另一個世界,現正面臨巨大的轉型挑戰。
再看這星期 Gemini 3 推出,社群媒體上充滿各種實作、Prompt,以及策略分析評論,生成式 AI 的功力又躍升一大步。但回過頭看台灣企業的 AI 現況,有不少人感嘆,好像愈來愈往「消費者」的方向靠,離技術研發愈來愈遠。
更明顯的差異,來自於資訊硬體與軟體產業。
台灣的硬體產業是全球 AI 供應鏈的核心,高階晶片和 AI 伺服器擁有絕對的全球領先地位,更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最主要動力。但台灣的軟體與應用服務業相較於國際巨頭,規模較小較分散,且長期以專案交付做為主要營運模式,難以累積價值與優勢。
而這正是台灣產業在 AI 時代從製造優勢轉型為 AI 服務優勢的關鍵挑戰。
在本週電子報中,彙整了 2025 年訪談、 調查台灣資服業者推動 AI 化的結果,其中包括對於客戶導入 AI 的觀察與經驗,還有面對 AI 轉型的各種挑戰。我們從完整的研究報告中摘錄部份內容,希望提供各界參考,共同思想未來產業應用的方向,並做為擬定明年營運策略的參考。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