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此標籤共有 69 篇文章

佈局化合物半導體 鴻海致力串連上下游打造生態系
人物訪談, 觀點

佈局化合物半導體 鴻海致力串連上下游打造生態系

面對疫情後、地緣政治風險未明的產業未來,鴻海集團近幾年早已積極佈局,除了號召成立MIH平台串連上下游供應商,在化合物半導體研發設計及製造的生態佈局也非常值得關注。九月中旬,鴻海研究院再度攜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舉辦NExT Forum,針對近來備受關注的氮化鎵 (GaN)、碳化矽 (SiC) 等化合物半導體,邀請重量級產學代表,分享新世代半導體的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

  • 楊育青
糧食危機浮現,科技能為農業帶來哪些幫助?
觀點, 人物訪談, 數位轉型

糧食危機浮現,科技能為農業帶來哪些幫助?

受俄烏戰爭影響,加上氣候變遷導致歐美各國糧食生產不足,國際黃豆、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大幅震盪,引發全球糧食恐慌。例如年初的缺蛋問題,看似肇因於禽流感導致雞下蛋數量減少,實則是因為國際原物料上漲,帶動成本價格,迫使雞農寧願將蛋留在原產地,也不願賤賣給盤商。

  • 楊育青
資料英雄用資料擴大社會影響力
資料科學, 人物訪談, 觀點

資料英雄用資料擴大社會影響力

大數據浪潮席捲,資料驅動組織轉型、結合創新科技與資料解決社會議題的成功案例逐漸增多,也讓政府、企業及民眾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並將跨領域的資料科學應用視為最佳解方。然而,台灣多數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機關礙於有限的人力與物力,對於如何有效將資料科學應用於組織上,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 楊育青
缺工時代,科技產業如何培養具「系統思維」人才?
人物訪談, 觀點

缺工時代,科技產業如何培養具「系統思維」人才?

近年來,全球產業轉型浪潮衝擊求職市場,台灣半導體製造業受疫情下的斷鏈及美中科技戰影響,加上歐美等國將半導體視為重要的戰略產業,以及日趨重要的地緣政治影響,除了產業龍頭台積電年初招募的政治人才,產業將會需要哪些人才以因應未來變動的局勢?

從被動使用者轉為主動規劃者 人文學科面對科技的改變
人物訪談, 觀點

從被動使用者轉為主動規劃者 人文學科面對科技的改變

隨著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表現,向來被視為無法被取代的人文與藝術領域,也逐步感受到威脅,尤其近年來,從翻譯、寫作到繪畫都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的新可能,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能對人文學科帶來哪些影響與改變?數位與人文的跨領域對話又該如何開始?

  • 楊育青
跨出舒適圈 讓AI成為各領域的應用工具
觀點, 人物訪談

跨出舒適圈 讓AI成為各領域的應用工具

隨著人工智慧在各個產業逐步落地,帶動企業的人才需求,除了超會寫程式的工程師,企業更需要能把數據轉為關鍵營運決策的人才。根據線上學習網站Coursera,日前公布的2022年全球技能報告指出,由於數位轉型、通貨膨脹和全球不穩定性等因素,有越來越的學習者選擇學習數位技能和軟實力技能,以因應未來新經濟需求,在在顯示跨域趨勢不可擋。

  • 楊育青
2025的人才想像:跨域將是必然
人物訪談, 觀點

2025的人才想像:跨域將是必然

自2016年AlphaGo打敗棋王李世乭以來,全球AI的發展突飛猛進,相關的產業應用也如雨後春筍冒出。全球知名調研公司 IDC 最新《全球人工智慧支出指南》研究指出,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在 AI 系統方面的支出將從 2022 年的 176 億美元,到2025 年將增至 320 億美元左右。隨著AI技術不斷進步,未來的人工智慧有可能超越人類嗎?對於未來的AI時代,我們又有哪些想像呢?

  • 楊育青
台灣杉二號 AI 超級電腦的下一步?
觀點, 人物訪談

台灣杉二號 AI 超級電腦的下一步?

隨著AI在各產業的應用逐漸落地,加上逐日累積的資料量,對於系統效能及開發環境的高速運算需求與日俱增,上月底由台灣智慧雲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台智雲,TWS)、台灣大哥大及NVIDIA共同舉辦的「AIHPCcon 台灣AI超算年會」上,展現了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的高速運算效能和技術。

  • 楊育青
「富數據」時代,我們如何從資料中創造價值?
觀點, 人物訪談

「富數據」時代,我們如何從資料中創造價值?

隨著資料的價值逐漸被重視,許多公司都開始關注資料治理或是資料導入等議題或做法。但是,為什麼有些公司在導入相關專案時會失敗?東吳大學資料科學系助理教授鄭江宇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成員的資料素養還不足,或根本尚未建立。由於資料科學需要橫向的整合,若企業的成員不具備資料素養,後續在專案的推動上就會十分辛苦。那麼,什麼叫做資料素養呢?

  • 楊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