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此標籤共有 69 篇文章

電動車供應鏈扁平化 台廠的三大優勢機會
觀點, 人物訪談

電動車供應鏈扁平化 台廠的三大優勢機會

隨著各國禁售燃油車時程趨近,加上補貼獎勵政策、淨零碳排等因素,加速了電動車的產業發展。傳統車廠為了避免支付碳稅及高額罰款,也不斷加碼投資電動車的事業及產線,預估今年電動車的銷售量將達到六百萬台,年增率可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預期在2025年時,整個電動車的銷售量可以達到2700萬台,滲透率可以進一步超越的百分之三十。

  • 楊育青
企業該使用No Code工具嗎?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人物訪談, 觀點

企業該使用No Code工具嗎?又該注意哪些問題?

人類一直希望機器應該可以再智慧一點,只要跟機器描述需求,就能得到結果。近幾年,大為流行的Low Code、No Code (低程式碼/無程式碼)工具或許就是為了完成這個夢想而出現。以往需要仰賴工程師幫忙寫程式碼執行的任務,現在只要簡單的拖拉動作就能完成工作。但是,對企業來說,Low Code、No Code 工具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有效的結果或是商業價值呢?機器產生的決策,真的能百分之百信任嗎?對工程師而言,又將產生什麼影響?

  • 楊育青
洪士灝:要追上先進國家,勢必要有算力或技術
觀點, 人物訪談

洪士灝:要追上先進國家,勢必要有算力或技術

許多人出門前習慣使用氣象預測軟體掌握天氣,尤其夏日常見的颱風預測,更是攸關放假與否的重要參考標準。但要做到精準的天氣模擬,高效能運算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台灣第一台能執行高效能運算的超級電腦,就是用於氣象預測上。不過,這台電腦從硬體到軟體都是跟國外購買的,換句話說,台灣並沒有自己的技術。但是,台灣能發展高效能運算嗎?對於台灣產業及人才培育上又有什麼影響呢?

  • 楊育青
張懋中:加大步伐用不同方法,才能發明未來
觀點, 人物訪談

張懋中:加大步伐用不同方法,才能發明未來

鴻海研究院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陽明交通大學等單位在9月9日合辦「NExT Forum:Compound Semiconductor in E-Vehicle」,邀請包括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天野浩(Armano Hiroshi)在內等多位產官學界專家與會,共同研商分享如何讓台灣繼續在半導體產業穩居關鍵地位,同時帶動全球相關產業的進步。促成這場論壇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鴻海研究院諮詢委員、中研院、美國工程學院及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陽明交通大學前校長張懋中博士。

  • 溫怡玲
    溫怡玲
李開復專訪(下):數據濫用、偏見隱憂浮現,法規能解決當前的AI問題嗎?
觀點, 人物訪談, 趨勢, 人工智慧

李開復專訪(下):數據濫用、偏見隱憂浮現,法規能解決當前的AI問題嗎?

我們看到許多歐洲國家,都在近期推出AI 標準化的Roadmap或相關規範,對於整個AI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又將帶來哪些影響?此外,身為全球知名AI趨勢專家,同時也投資多家AI獨角獸,李開復在出書後接受媒體時最常被問到的往往是AI在產業層面的發展方向。對此,他的觀察與心得又是什麼?

  • 溫怡玲
    溫怡玲
李開復專訪(上):20年後的AI新世界,哪些技術即將成真?
觀點, 人物訪談, 趨勢, 人工智慧

李開復專訪(上):20年後的AI新世界,哪些技術即將成真?

繼《人工智慧來了》與《AI新世界》之後,全球AI趨勢大師李開復在2021年8月推出第三本與人工智慧主題相關的書《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從2017年出版第一本書開始,橫跨五年,正好是全球人工智慧風起雲湧的時刻;再加上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以及2020年初席捲全球,至今仍看不到盡頭的新冠疫情。

  • 溫怡玲
    溫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