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AI化調查

此標籤共有 14 篇文章

避開大模型競賽陷阱,台灣產業 AI 化應從「問題」與「強項」著手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策略觀點, 觀點

避開大模型競賽陷阱,台灣產業 AI 化應從「問題」與「強項」著手

面對全球 AI 浪潮,國家和企業都紛紛投入資源,期望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營運效率與創新能力。然而,AI 的導入不應流於形式,更不應淪為追趕潮流的象徵。「為 AI 而 AI」的應用無法創造實質價值,關鍵在於AI是否能精準對應產業痛點,解決實際問題。

  • 楊育青
好數據才能讓 AI 落地  「數據治理 1234 原則」創造轉型價值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人物訪談, 觀點

好數據才能讓 AI 落地 「數據治理 1234 原則」創造轉型價值

數據、模型與算力向來被視為 AI 落地的核心要素,其中,「數據」被視為能否實現 AI 落地的關鍵起點。然而,即便多數企業已意識到數據的潛在威力,實務上仍面臨「知道重要,卻難以善用」的困境。資料雖被收集與存儲,但未能有效轉化為組織決策的動能,遑論推動 AI 專案落地與擴展。

  • 楊育青
高通劉思泰:善用終端 AI 軟硬整合 掌握智慧轉型契機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Edge AI, 人物訪談, 觀點

高通劉思泰:善用終端 AI 軟硬整合 掌握智慧轉型契機

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捲全球兩年多,在多種技術應用競逐的過程中,許多人已經看出,若要產生更基礎、更結構性的轉變,生成式AI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從全球發展趨勢和台灣既有產業優勢來看,能夠在終端裝置上運行的AI應用,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尤其此刻,我們正面對大環境的難以預測和典範的轉移,「終端 AI」(Edge AI)的發展更形重要:它不僅將重構人機互動模式,也是現有產業鏈與國家政策擬定時必須重視的關鍵。

  • 楊育青
不只是有算力,而是怎麼創造價值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主權AI, 人物訪談, 觀點

不只是有算力,而是怎麼創造價值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持續突破,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新一代開源模型快速崛起,加速推動全球產業重新檢視其對算力的需求與佈局策略。過往產業對算力的關注,往往聚焦於晶片效能、伺服器規模等硬體層面的建設;然而,DeepSeek 等開源模型的出現,揭示了驅動產業 AI 化的核心關鍵,更在於技術能力的強化與商業模式的創新。

  • 楊育青
呂正華:從「知道」到「做到」尋找產業 AI 化的引爆點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觀點, 人物訪談

呂正華:從「知道」到「做到」尋找產業 AI 化的引爆點

隨著全球產業版圖在政經環境動盪加壓下的劇烈變動,人工智慧絕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技術。然而,根據《2025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台灣有七成企業仍處於 AI 化前期。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祕書長呂正華指出,目前台灣產業的 AI 化進展雖有增長,但仍然面臨多項挑戰與瓶頸,尤其在應用落地與價值創造上仍待突破。

  • 陳書璿
AIF 攜手高通共同發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新聞稿, 觀點

AIF 攜手高通共同發佈《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

由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與美國高通公司共同主辦的《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暨 AI 落地指引》發佈會在台北順利舉行,邀集包括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邱求慧、高通副總裁暨台灣、東南亞與紐澳區總裁劉思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蔡宗翰等產官學界代表共同參與。

  • AIF Editor
迎接 AI 世代 與全球產業共創新篇章
台灣半導體產業AI化調查, 產業案例, 觀點,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迎接 AI 世代 與全球產業共創新篇章

我經常與來自各國的外交官及產業代表交流,每當談到各國在科技與經濟上的發展時,台灣半導體幾乎總是話題的焦點。他們常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無疑是世界推動科技應用的引擎。」這不僅是對台灣的肯定,更凸顯了我們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肩負的創新與合作責任。

  • 曹世綸
台大客座教授楊光磊:「賣鏟子」也能靠 AI 達成倍數成長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台灣半導體產業AI化調查, 數位轉型, 觀點

台大客座教授楊光磊:「賣鏟子」也能靠 AI 達成倍數成長

解讀《2024年半導體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國立台灣大學重點科技研究學院客座教授、台積電前研發處長楊光磊表示,以量化調查結果而言,雖然跟外界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想像或許有落差,但實際上與真實情況相當類似,並不令人意外。

  • 溫怡玲
    溫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