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模型百百種,想了解明年市場先看懂「採購經理人指數」

許多人雖然學生時代修過經濟學,但因為搞不清楚複雜的定義和難解的模型,畢業後看不懂財經媒體、搞不懂投資理財,就以為經濟學離自己很遠。但其實在工作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都和經濟學息息相關。因為不懂經濟而吃虧的地方有很多,除了聽不懂財經新聞,甚至在老闆要你做簡報、做業務規劃,面臨提不出像樣見解的窘境;甚至在做年度工作計畫的時候,也會因為不知道要挑選哪些資料,而無法下手。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以關鍵時事切入、系統化分析,用最簡單易懂的故事,帶你輕鬆解析總經12大觀察重點:GDP、景氣、出口、匯率、物價、利率、金融投資、實質投資、消費、薪資、全球經濟、產業趨勢,帶你有效追蹤最即時的財經金融資訊,從看似雜亂的碎片新聞中理出頭緒,做一個有能力分析未來的人。以下是本書的精彩內容節錄:


我們先來看幾個重要的數字,第一,從產業型態與先天條件來看,由於台灣有很大部分的出口所得來自於代工產業,但很多產業所需要的原物料,台灣並沒有生產,必須向外國購買。不難理解,就是必須先有進口之後,才能製造產品以供出口所需。第二,台灣很多高科技產業需要的設備,要從歐美日等國進口,有了這類產品的進口作為投資,下一季的出口才能順利,因此,進口也可以看成是投資的延伸。第三,台灣民眾很多消費品是進口產品,來自於日本或歐美,當台灣民眾消費增加時,這類商品進口也會成長,雖然在GDP的計算上,這兩者會抵銷,但還是可以看出台灣民間消費的情況。

台灣進口產品中有七成是農工原料,兩成是資本設備,一成是消費品。從這樣的結構來看,進口增減勢必反映出未來某段時間的出口值。

例如,你想訂餐廳聚餐,需要五桌,一定要先訂位,這樣餐廳才能事先準備採買,不然餐廳無法臨時準備這麼多食材。你可能經常聽到的一個指標叫「採購經理人指數」,採購就是進貨,而進口的增加常代表後續的出口會增加。

進口是預測出口消長的重要指標

要預測出口的消長,不能只看賣出去的,還要進一步了解「進口」。以台灣的產業供應鏈而言,進口是很多產品重要的出口先行指標,無法切割開來;也只有先理解進口和出口之間的關係,才有辦法梳理這些關係背後,可能對經濟成長率與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台灣產業特色,農工原料進口占比最高

台灣進口項目中,農工原料占比最高,約占70%,可能比大家想像的高,但這就是台灣產業的特色之一,無論是傳統或高科技製造業,台灣本地能夠供應的原物料都相當有限,大多數必須依賴進口。例如每年要買進600 億至700 億的原油,一小部分是民眾加油這類消費使用,但更多是投入在中油和台塑的石化廠,做為石化原料,經由繁複多樣的加工過程後做成各種產品販售。

石化業、橡膠、塑膠都是台灣重要的產業,每年要買很多石油,所以,油價漲跌不只會影響進口成本,出口報價同樣會受到影響。

需要原料進口的還有科技代工業,台灣雖然是資通訊產品出口大國,但原料同樣必須向外國購買。跟韓國一樣,有很多半導體設備和原物料,例如矽,必須向日本購買,而稀土則必須從中國買入,這些都屬於工業原料。

農原料則跟大家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例如製造沙拉油、飼料需要進口很多大豆,而製作麵包、饅頭、蛋糕所需的麵粉,則需要進口小麥來加工。

資本設備進口居第二,製造業最重要先行指標

進口資本設備指的是購買生產用的機器,約占進口的20%,是台灣製造業最重要的先行指標。買機器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台灣雖然有很多機械設備可以直接由本地企業供應,但目前有不少高階設備還做不出來,不管是半導體、科技產業、鋼鐵廠或石化廠都是如此。所以,台積電若看好景氣或已經確認將有大訂單,從國外採購設備就是必要的投資。

也就是說,資本設備進口量,跟台灣未來某段特定時間的經濟投資與景氣高度相關,但這段時間差會比較長。不像農工原料很可能只是為了下個月或下季出貨所需要的成本費用,資本設備往往必須為長達三至五年的投資預做準備。

很多投資法人與智庫都會密切觀察像台積電這種世界級企業的資本設備進口量,做為評估較長時間產業景氣的重要指標。

本文節錄自《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景氣預測權威帶你輕鬆看懂總經趨勢, 從貿易戰、科技戰、疫後商機、經營挑戰到金融投資一次掌握》,由天下雜誌授權

關於2022年趨勢,你也許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