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壟斷下的 AI 新創機會:創造差異化的生存策略

通用型 AI 應用市場已被 OpenAI 等巨頭壟斷,憑藉成本與技術優勢及龐大用戶基礎快速擴張。新創若投入客戶支援、軟體開發等紅海領域將面臨高度競爭,須轉向垂直產業痛點,深耕醫療、金融等高門檻市場,並結合專業流程知識建立護城河。借鏡 Pachamama Capital 精準切入「深水區」,方能在巨頭夾擊下突圍。

AI 代理(AI Agent)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新興技術之一。這股浪潮吸引了眾多新創投入,紛紛將自家服務與 AI 代理整合,期望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搶得先機。

知名商業分析公司 CB Insights 在 3 月發布的報告《AI 代理的下一步是什麼?》(What’s Next for AI Agents?)中,整理出《AI 代理市場地圖》(The AI Agent Market Map),精選 170 家值得關注的指標性新創。報告指出,2024 年 AI 代理新創的總募資額高達 38 億美元,幾乎是前一年的三倍。其中多數公司皆在 2023 年後成立,顯示出驚人的成長爆發力。

然而,在這片看似機會無限的藍海中,大型科技公司與領先的 LLM(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正快速鞏固主導地位。《AI 代理市場地圖》中仍能看到 OpenAI、Stripe 等巨頭的身影。CB Insights 指出,憑藉顯著的成本優勢與技術積累,這些巨頭將主導「通用型代理」應用市場。

CB Insight 指出,隨著模型推理成本每約 12 個月下降10倍,以及開源與閉源模型性能差距的縮小,巨頭能以更低成本提供高品質底層技術。再加上龐大的用戶基礎(如 OpenAI 每週活躍用戶已達 4 億),能迅速推動 AI 代理落地。對多數企業而言,與信譽卓著的供應商合作也可降低採用新技術的風險。

小新創應避開通用型紅海

雖然巨頭的推力有助於 AI 代理應用普及,卻也擠壓了新創的生存空間,特別是投入「通用型應用」的新創。CB Insights 指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包括客戶支援、軟體開發、銷售,以及通用企業工作流程等橫向應用領域。這些產品將在短期內失去差異化優勢與成長動能。

為維持增長,新創必須深入特定工作流程,結合整合能力與團隊協作工具,建立更高的競爭門檻與用戶黏性。例如,Sierra(客戶支援)、Cursor(軟體開發)與 Glean(企業工作流程)等公司,皆透過充分運用客戶數據建立競爭護城河。

CB Insight 認為,許多 AI 代理新創應透過解決特定產業痛點來開闢利基市場,尤其是在監管嚴格與數據高度敏感的領域,如醫療保健、金融服務,或針對 AI 代理的基礎設施服務。

新創應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以突圍藍圖

新創的價值在於結合巨頭提供的強大基礎模型,並運用自身對特定產業流程的深刻理解,開發巨頭難以複製的專業化解決方案,創投基金 Pachamama Capital 的商業模式正是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該基金專注於 AI 與深度科技,但並不投入早期、高風險、競爭激烈的種子輪投資,而是鎖定「第二級市場基金」(Secondaries Fund),直接收購即將 IPO(pre-IPO)的成熟期公司股份。

與傳統創投相比,這種策略優勢顯而易見:它在波動性更低的「J型曲線」後期進入,縮短了盈利等待時間,風險更低,回報也更穩定。Pachamama Capital憑藉這種獨特的市場切入點,當然,必須有特別強大的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模型,才能夠獨具慧眼發掘出「pre-獨角獸」公司,從而在巨頭林立的投資界找出獨特定位。

對 AI 新創而言,這意味著不要試圖打造萬能的通用代理,而是要專注於特定垂直領域,深耕「深水區」市場,建立巨頭難以跨入的護城河。不過,究竟應該如何創造出不被超越的商業模式?對於世界各國的AI新創來說,都是還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的開放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