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前,需要具備哪些思維?

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面對越發不穩定、不確定、複雜且模糊的世界,在黑天鵝與灰犀牛事件頻傳的今天,很少人可以為這樣混亂的環境做準備。但越是混沌的時刻,無論是客戶的求、工具的用、AI轉型到因應社會脈動所做的改變,企業更需要審慎思考下一步。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在陪伴許多企業走過 AI 轉型的程,深刻體會企業在當中面對的關卡,今年延續去年成果,舉辦「AI STARTS」活動媒合中小企業與AI新創,不只建立在出題與解題的角色,而是共同攜手解答產業重要共通問題,建立新創與成熟企業的緊密夥伴關係,提升整體產業的營運韌性與價值。今年活動中特別邀請科技部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北科大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范書愷教授,以「AI落地之思想準備」為題,提綱挈領說明企業經營者導入AI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以及經營者如何調整心態。

范書愷提到,隨著各式的感知器蓬勃發展,大量的數據被轉化成分析結果,透過這些分析結果讓我們能對環境變動進行快速反應。這個過程中,大量的資料會逐步被轉化成知識、可行動的見解、智慧,最後成為創造力,一系列的轉換是企業在考慮借用人工智慧或大數據的幫助時,必須先具備的基本思維。

人工智慧與工人智慧的差別?

人工智慧是為了解放工程師的領域知識,那麼,人工智慧跟工人智慧的差異到底在哪裏呢?范書愷說,工人智慧是用來處理未知且稀少,可能是特殊突發狀況下的工程程序。一般會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幫助人類在高度複雜的資料中找到重要特徵(feature seeking),這類的特徵工程可分成特徵擷取、特徵選擇,以及特徵創造。而機器學習的目的就是在找到重要特徵後,利用Behavial Model建構模型。總結來說,人工智慧是指期待從資料擷取特徵後,建立模型,仿效工人智慧以解決問題。

至於要解決什麼問題?范書愷提供了幾個方向幫助企業詢問出對的事情。首先是企業要面對的市場特性,是否有瞄準哪些特定群體,或是具有哪些區隔度?再者是清楚的定位,是不是有不同的能力、技術或產能,能同時服務不同的市場或社群?第三則是要掌握市場的變化,無論是消費模式、銷售管道、金流及物流,都必須在建構新的商業模式前有詳細的規劃。第四是掌握技術的發展,思考能否開拓新的市場或產品經濟,例如台灣如何在最具優勢的半導體及電子封裝產業基礎上,建立新的市場?

不是加了ML、DL就叫AI公司

面對當前熱門的產業AI化議題時,范書愷一語道破:「傳統的公司只是加了深度學習(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Deep Learning)並不會變成AI公司;也不是雇了一堆資料科學家、人工智慧科學家,公司就會變成產業AI化的公司,必須從製程、思想、資料搜集...,每個環節都要改變思維才能真正轉變為有AI思維的公司。」他認為,人工智慧最大的特色在於強調理解與寬容,並能整合不同的聲音與異質資料。例如一個圓錐體從不同的方向望過去,都有不同的形狀,因此觀點的不同並不代表對與錯的界線,而是能在分析學中顯露數據科學的強大價值。

范書愷提醒,AI主管在專案過程必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專案目標與組織目標是否一致?」這也呼應前面提到的組織所面對的市場與環境變化,專案領導者必須先確認組織目標,當專案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時,所關注的層面才會較全面,也才更有價值。單一專案效益所考量的要素包括積極開發、數位加值、是否有效資源利用,以及效率或效益的提升;後續影響力評估所考量的則是大膽探索、數位轉型、邊際貢獻產出(組織策略),以及顧客價值提升,更重要的就是「利他就是利己」的觀念。這兩者雖然考量的點不同,但並不衝突,甚至相輔相成。

此外,如何將專案目標逐步轉換成可執行的專案題目,以及理解專案人才需求、打造專案團隊、資源利用、專案評估、專案風險等就是AI主管運作思維的第一個步驟。第二個重要的思維就是:「絕不盲目信任AI是萬靈丹。」

范書愷提醒,要打造值得信任的AI專案可分為四大構面:公正性、穩健性、可理解性,以及血統跟基因。在資料的使用上,必須避免人為的偏見,由於環境或市場的變動都會影響資料的產生,資料品質將會影響AI系統的訓練。在AI系統的維護管理上,必須確保其不遭受部門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擾,不可任意竄改也不能曲解系統的本質。再者,AI系統提估的決策或建議必須讓開發者及使用者理解,跨部門的可理解性也會成為AI專案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最後,AI系統須記錄所有的開發、部署及維護細節,可於生命週期全程監督與稽核。

面對變動的環境與市場,「永遠要跟著問題走」范書愷認為這是AI成功的關鍵思維之一,必須不斷的從流程及程序中學習,領導者更需要部署足夠的底層資源。他指出,過去的傳統產業習慣維持舊的做法,「但在這個世代必須要動起來才能得到救贖,」年輕世代除了有想法之外,也要能提出方法及可行的做法。不僅要訂定資料處置策略,更要建立使用者對資料長期的信任。

AI主管必學5個領導哲學

作為一個AI主管,應該要學習哪些東西呢?范書愷提出了五個AI主管的領導哲學,首先是必須要跟底下的AI或資料工程師使用共同的語言,因此必須要學習一點分析學;第二個則是必須相信分析學能為公司帶來好處。第三則是在專案開始前,必須緊密扣合專案與組織目標,避免方向偏失。第四則是過程中必須設立檢核點,並且提出許多問題。最後,組織必須培養探究而非附和的文化。

在專案過程中需要考量的要素有許多,例如在開始前與進行中時,必須釐清幾個問題,包括企業的痛點能不能轉化成AI專案?專案的可行性?專案成功的要素?數據資料的盤點,如資料的來源?同時,也需要知道多少資料樣本才算足夠?樣本資料的全體代表性?分析背後的假設是什麼?會不會影響模型的效力?決定使用某種分析方法的原因為何?獨立變數跟相異變數間的關係如何?

在專案尾聲時,要考量的點則是:模型如何退場?更新原則是什麼?使用者介面與人機介面?落地的架構及成本又要如何規劃?

范書愷說,AI主管必須建立能容錯的文化,允許員工具有承受失敗且反覆試誤的能力;更必須了解數據是企業的資產。在專案結構與技能上,要有數據治理及其使用的經驗,並且要有獲取、開發、外包的技能;廠端、先進製程及資訊處則必須要能一起合作。最後,則必須具備整合能力,具有連接內外部數據的技術,並能將「可行的見解」整合到營運流程中,尤其是第一線的規範式的模型管理。

「當我們相信一定可以達到,就要開始部署,並進行人力規劃與專案規劃,」范書愷說,過去認為眼見為憑才是真相,必須看到解決方法或成果。但在AI轉型的時代,面對還看不到的成果,在專案管理過程更要抱持著「吾心信其可行」的心態,「To see is to believe要變轉變為To believe is to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