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為企業的數據驅動帶來哪些影響?

生活在資料科技的時代,絕大多數人會使用數位工具或資訊科技提升工作效率,或完成更好的工作成果。但是,企業是否真的用數據來驅動商業策略?這一波ChatGPT浪潮中,又將對企業的數據驅動策略帶來哪些影響?

「當我們談企業數據驅動的時候,重點在於企業有沒有數據思維,」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學院副教授胡筱薇說,所謂「思維」指的是面對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脈絡,而企業經營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收入、成本及利潤結構,數據驅動應該成為營運的基礎,再結合產業需要的領域知識才有成功的可能。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必須重視數據思維,並且融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夠具備數據驅動的DNA,並進一步考慮導入人工智慧應用。

胡筱薇認為,企業導入人工智慧可以協助員工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利用對話機器人協助客人點餐,還可以協助訂單預預測,進行訂貨管理讓員工可以更專注於製作餐點,降低錯誤率;又或者利用ChatGPT,依照客服信件內容自動派案,或是根據過去的資料,將不同局處的資料整理歸納,並生成出回覆內容,進而減少一線人員的工作負擔,並提升回覆精準度。雖然技術與工具的提升,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企業同時也要面對許多挑戰,人才不足就是其中之一。(談數據驅動》 胡筱薇:最常遇到「覺得沒有資料的主管」與「以為資料很多的老闆」

新工具的出現,為資深工作者帶來翻身機會

大聯大控股資訊長莊仕雄表示,生成式AI等工具的興起正好是具備產業知識的資深員工轉型契機,企業也有更多角度能夠評估人才佈局。「一個工具的出現,到底為哪一個世代帶來衝擊,其實很難說,」莊仕雄說,過去幾年,企業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需要將所有資料轉至雲端,過程中需要很多新技術與人才。這個過程對資深員工而言,常常感覺似乎被技術邊緣化。但現今生成式AI工具的出現,有多年工作經驗,累積足夠Domain Knowledge的資深員工可能因此掌握了優勢,只要善用經驗,問出好問題,就能利用新工具生成需要的程式。

另一方面,大聯大IT部門員工超過200人,團隊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大多以居家辦公為主,並已習慣線上合作的工作模式,甚至疫情趨緩後,也採用混合式的上班模式,讓員工可以選擇在家或到公司上班,一週只要進辦公室一天即可,彈性的工作環境也讓企業有機會吸引到全台灣或全球的優秀人才。

「 因為工具強大,你不需要極度強大,也能完成這件事情,」胡筱薇說,因此,人才對於產業與企業的認同感反而變得重要了。胡筱薇直言,無論是哪一種成長驅動力,企業如果沒有人才就動不了。但我們需要面對的是一群和想像中不一樣的新世代年輕人,對於工作環境的要求也不同。她建議企業主管,可以持不同的思維,去欣賞新世代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發揮與潛力,並推動產業或企業勇敢前進。

任何驅動都得回歸企業本質

「你應該考慮的是怎樣賦能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跟品牌,」 美庫爾數據商務顧問數據科學執行總監陳詳翰提醒,在跟上這股AI浪潮之際,品牌最重要的仍是創造與客戶的價值及核心競爭力。

美庫爾主要提供數據、技術和分析服務,協助品牌洞察與理解消費者,以近一步策劃品牌獨特的行銷策略,提高顧客績效行銷、顧客體驗、顧客關係管理、忠誠度和企業行銷技術方面的成效與競爭優勢。陳詳翰直言,要做數據驅動前,最重要的是「問題必須是可以被數據化」, 也就是問題能用數據衡量並解釋。透過消費者的生命週期、溝通策略將品牌所遇到的大問題拆解成子問題,接著將問題變成可被計算的數學式或是ROI,包括ERP、CRM或GA等都能視為進一步問題盤點的指標。將一連串破碎的顧客資料與接觸點拼接後,品牌才有辦法進行更好的個人化溝通。

迎接新的世代,企業應「謀定而後動」

莊仕雄提醒,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也伴隨著許多風險,例如企業的內部資訊、個人隱私等,都可能在使用這些生成式AI工具的過程中被洩漏。隨著生成式AI逐漸被廣泛利用,後續將會衍生出更多安全與隱私問題。他建議,企業應該「謀定而後動」,在擁抱相關技術的同時,更要對這些技術與應用進行了解並評估風險與威脅,及早做好準備。

胡筱薇強調,雖然許多企業都想做AI,但往往因為資料品質不佳而無法進行,且當輸入的資料有錯時,輸出的結果也會有問題,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更不能輕忽隱私跟安全議題。但是,「真正的挑戰在於用的人,不是工具本身 。」她說,一旦心術不正的人使用了這些工具,就會產生恐怖的後果,因此,企業更需要有更多智慧,保護企業、客戶的資料,以預防恐怖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