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正改變競爭規則,吳恩達:小團隊也能與大型企業競爭

隨著 AI 技術的持續演進,企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DeepSeek 的出現,使企業意識到 AI 應用的廣泛可能性,而開源技術與小型模型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降低了 AI 的導入成本。如今,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技術門檻提升運算效率、優化決策流程,並加速創新能力。這場 AI 變革不僅重塑產業競爭格局,更為台灣企業帶來嶄新的發展契機。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系與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DeepLearning.AI 創辦人吳恩達在 AI EXPO Taiwan 2025 與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胡筱薇對談時表示,全球科技巨頭如 OpenAI 和 Google 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建構 AI 基礎模型,使企業能夠以極低成本存取這些強大技術。這一趨勢促使 AI 在工業自動化、製造、物流、醫療等多個領域的應用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他強調,當前正是 AI 應用爆發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個人、創業者還是大型企業,都應積極擁抱 AI,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

開源模型崛起,能應用 AI 創造價值才是成功關鍵

這波變革的核心在於開源技術的普及與模型的崛起。美國的 LLaMA、中國的 DeepSeek 和 Qwant 等前沿 AI 模型,已成為各國提升 AI 競爭力的「軟實力」象徵,使全球企業得以自由取用最先進的技術。開源模型不僅加速 AI 供應鏈的發展,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的遊戲規則——創建這些模型的國家與企業,將透過技術對全球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而對台灣而言,這同樣是一個重要機遇。AI 技術的發展,使企業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新與成長。吳恩達觀察到,當企業善用 AI 工具時,即便是小型團隊,也能有效與大型企業競爭,甚至在某些領域取得領先優勢。正如美國的許多 AI 創業公司,僅憑 30 至 200 人的團隊,就能產生超越數千人企業的經濟價值。他認為,如何讓 AI 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將決定台灣在全球市場的地位。而廣泛採用 AI 不僅能推動經濟發展,還能強化產業競爭力,確保台灣在AI時代的持續繁榮。

專業 AI 人才將成關鍵資源

然而,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提升,更是對「人才」的定義的挑戰與重塑。過去,專業領域的深厚技能(專才)是企業選才的核心標準;而如今,AI 工具的普及讓知識與技能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企業開始更關注具備跨領域學習能力與應用思維的通才。這是否意味著,企業在組織結構與人才戰略上需要重新調整,以建立一個適應 AI 時代的人才發展框架?

吳恩達認為,未來能精確掌控 AI 並靈活運用技術的專業人才,將成為市場上的關鍵資源。從市場行銷到法律領域,會運用 AI 的人才能夠大幅提升產出,比傳統模式下的從業者創造更高價值。

例如行銷人員如果懂得寫程式,將能其他行銷人員創造更多價值。或是律師能透過程式,協助編寫法律文件,使工作表現更出色且更有效率。而 AI 可以協助人們在寫成式時提高效率。如今,讓電腦做你想做的事,比以前更加容易,而且其價值也大大提高。這也是解釋為何一些創業公司,哪怕只有一位市場營銷人員,依然能超越擁有二十名行銷人員的大公司之一的原因。

他認為 AI 應成為工作中的標準工具,當企業中有越多人學習 AI ,將使團隊變得更強大、更有能力,並具備競爭優勢,AI 應是提升個人與組織成長的助力,而非威脅。

建立沙盒平衡創新與風險

對企業來說,如何有效培養員工的 AI 技能是一個重要課題。是否有合適的培訓計畫呢?吳恩達提到,企業更能利用 AI 技術加速產品原型的開發,甚至將開發時間縮短至原本的 1/10。這種變革促使企業改變創新機制,讓團隊能夠快速測試想法,在短時間內嘗試多種解決方案,並聚焦於真正有效的創新。

然而,儘管快速試錯至關重要,但對許多企業而言,有些風險是無法承受的,尤其在品牌形象和敏感數據保護方面。因此,企業需要在快速開發與風險管理之間找到平衡。為此,吳恩達建議,企業應該建立沙盒環境,讓團隊在受控條件下進行 AI 實驗,避免影響品牌形象或洩漏敏感數據。這種沙盒機制不僅能促進小型 AI 團隊的自主探索,還能減少繁瑣的審查流程,使企業更靈活地進行 AI 原型測試,並在確定有效方案後,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擴展。通過這種方式,企業不僅能加速 AI 的落地應用,還能培養內部 AI 人才,打造更適應 AI 發展的組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