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加上不穩定的國際政經局勢,詭譎多變的全球市場與快速變化的科技,當前企業經營與永續之路充滿了諸多挑戰。近來,許多企業在尋找下一波創新動能時,會選擇與新創企業合作,新創投資已成為近來驅動企業突破既有格局、探索新市場的方式之一。但企業與新創該如何尋找適合的對象?
近幾年,台灣新創企業蓬勃發展,透過新的科技應用為社會與產業打造新的解決方案,也持續創造新價值。許多成熟企業意識到自身創新轉型速度不足,紛紛向外尋求創新資源,除了傳統企業創投,成立加速器也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刺激。
成立子公司或參與加速器,孰優孰劣?
根據資策會發布的《2021台灣創育產業報告》提到,台灣企業偏好以「新創加速器」形式參與新創,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成立或參與加速器?AppWorks加速器事業協理陳敬旻認為,大部分企業很難快速掌握到自身產業外的市場趨勢、脈動及最新科技發展,例如現今熱門的區塊鏈或Web3。等注意到這些科技時,可能已經錯過先機。透過成立加速器,可以幫助企業看到更多創新案例,進一步接觸到擁有不同領域知識與專業的新創人才,幫助企業提升潛在事業的成功機會。
另一方面,企業如果要成立子公司,除了資金投入,也需要併入各個來自不同團隊的人才,是審慎評估才能進行的重大決定。但是,陳敬旻認為,無論是成立子公司或參與加速器,兩者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也不是二擇一,若企業狀況允許的話,最理想的狀況是同步並行。如果企業內部已經有明確意圖,亟欲尋找下個十年的成長機會,且公司也願意投入人力、資金等資源的話,就可以考慮成立加速器;也能在過程中發現合適團隊並磨合出默契,進一步選擇成立子公司。
緯創啟動第三屆加速器,鎖定六大領域
組裝大廠緯創近年積極扶植新創,自2014年與AppWorks展開合作,不僅是 AppWorks Fund II、Fund III 的主要股東之一,之後也陸續投資了 MoBagel (AW#16)、ANIWARE (AW#17) 與 LucidPix (AW#18) 等自AppWorks Accelerator畢業的新創校友,雙方有長期的策略合作關係與默契。
2021年9月首度啓動緯創垂直加速器,並由AppWorks提供營運等核心業務,每年限額招募兩屆,第一、二屆共有 12 家新創獲選加入,第三屆計畫目前已開放申請,將聯合緯創及其集團旗下緯創醫學、緯謙、緯育,以及啟碁、緯穎等公司共同參與,主要鎖定AI、物聯網、雲端、資安、教育、醫療等六大領域新創團隊申請加入,預計9月起展開加速計畫。
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指出,成立緯創加速器,最重視的是期待在科技與創新上,為產業與社會創造更深遠的正面影響,而不是短期的效益。由於透過創新或創業,持續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或事業,是長期且不斷優化調整的過程,因此,緯創加速器是一個 3+3、為期 6 年的計畫,第一個三年,將廣泛在各個垂直領域的 PoC (Proof of Concept) 上,與加入的新創展開合作,第二個三年,則將視前一階段的成果,與新創開展更深度的合作,或是繼續擴大緯創加速器的規模。
在7月14日所舉辦的緯創垂直加速器Demo Day活動上,林憲銘也提到,成立加速器的初衷,是希望能用緯創的力量,灌溉台灣、東南亞地區的創新動能,讓這些創新動能與台灣連結,包括善用台灣人才、資本,擴大市場領域範圍與規模。他進一步表示,無論新創團隊與緯創是否有業務、產品連結,或共同價值,只要能夠展現成果,讓創新環境在台灣扎根,創造更多不同的想法與刺激,緯創都是間接受惠者。
加入越多加速器越好?創業者想要的是什麼?
對於想加入加速器的新創而言,該如何選擇要加入企業加速器或是一般加速器呢?陳敬旻建議,台灣有許多加速器,每一家提供的服務及關注的面向都不太一樣,並不是加入越多加速器越好,創業者應該先從自己的需求進行評估,包括公司未來的發展、時程等。
「我們希望幫助創業者變成一個更好的創業者,」陳敬旻提到,AppWorks主要關注AI、區塊鏈跟東南亞三大塊,其中AI跟區塊鏈是新科技、新技術,而東南亞是新市場,這三大重點主要是提醒創業者,需要注意接下來可能會改變市場、使用者行為,並帶來很多機會的兩種技術,以及一個新興的市場。
因此,AppWorks加速器主要會選擇在這些領域耕耘的創業者,並幫助這些創業者互相認識、彼此交換經驗,互相學習討論現在的合作機會。我們的哲學是,當一個創業者成長後,變成更好的Founder,將有能力去打造一個好的產品、一間好的公司,而這個好的產品或成長中的公司,將會進一步改變世界。
新創與企業成長的共同課題:資料
觀察目前台灣AI新創團隊分佈的產業,主要以Martech及提供製造業使用的平台居多。陳敬旻認為,由於AI團隊如果想要累積案例成果的話,與具備足夠數據的企業合作會比較有成效,但目前台灣產業累積較多數據的產業以行銷科技與製造業為主,但是,如果只針對單一特定產業的話,競爭者多,能合作的企業也有限,發展也會受到限制。為了尋找最大成長性,所以AI團隊通常會希望服務的產業可以跨越不同產業。
而大多數新創所推出的產品仍以服務企業為主,陳敬旻表示,新創透過與企業合作或策略夥伴,有機會能拿到實地的數據;但對服務個人的新創來說,需要蠻多時間與資金,才能一筆一筆收集到數據。因此,需要一些來自企業及產業端的協助。
在推出一個好用的AI產品前,需要經過數據蒐集、篩選及整理數據,接著才是訓練演算法,反覆試錯並調整模型等階段,最後才有辦法跨出實驗室商用,再進行到商業化。許多團隊光是前期的數據搜集與處理階段,就已經充滿挑戰。因此,需要企業或一些單位的協助。
例如開店平台91APP便開放一個資料庫,釋出去識別化的資料,讓潛在的合作新創能利用這個資料庫進行測試、訓練產品。陳敬旻認為,如果有更多的企業或產業願意開放相關的數據庫,讓AI新創能自由取用、測試,幫助新創團隊進行產品驗證,不僅是對新創有利,企業或產業也能從中得到幫助。
但是,開放去識別化的數據資料庫對企業、產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企業必須要具備整理及辯識有用數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如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等單位從專業角度,連結不同的產業,一起協助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