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教養建議:在憂慮被取代前,先讓孩子好好活成一個人

2022 年底,隨著 ChatGPT 問世,讓 AI 的影響全面普及化,這一次不再只有相關產業擔心AI的影響力。大人們開始感受到 AI 科技的發展,很真實取代著愈來愈多現存的工作,感受到這一波浪潮真的已經快要打在自己身上,並焦慮問:「哪些工作不會被 AI 取代?哪些能力才是未來需要的能力?」

即使 AI 的專家們都提醒,AI 是新的工具,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都會遇到改變歷史的工具,仍會有家長投射自己的焦慮到孩子身上,擔心孩子是不是該從小就開始學寫程式?

《親子天下》總編輯陳雅慧在《AI如何重塑教育》中,藉由採訪人工智慧產業、學術領域和教育科技界的意見領袖們的經驗,整理出給大人的提醒,以及教育和教養的建議等五大觀點,以下節錄兩個教育和教養建議,期待與讀者一起思索,展開學習與改變的旅程。

教育和教養建議①:呵護好奇心最重要

大人總想為孩子多做些什麼,可以的話,未雨綢繆總是可以多一份安心。我印象很深刻,2019 年採訪已故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時,這位大力推動台灣人工智慧人才培育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最後呼籲:「我覺得《親子天下》最大的責任,就是要讓小孩保有好奇心,因為當你停止好奇,社會就不會進步了!」陳昇瑋強調:「我每次面試時一定會問對方:『有沒有問題?』因為一個在面試沒有問題的人,未來在工作上一定也問不出問題,所以一定不會錄用這樣的人。要分析資料,一定要自己找問題。我希望未來的小孩,不管看到什麼樣的陌生人,都可以問出十個問題。」

面對強大的 AI 工具,有好奇心才會知道如何運用來協助自己。父母可以和孩子對話,在生活中不斷提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生成內容的聊天機器人,也等待對話者的提問,什麼問題都難不倒 AI,不問問題就失去學習的機會。

父母和老師若能從耐心聆聽開始,就是給孩子涵養好奇心最好的舞台,小小孩多半有問不完的「為什麼」,而常常在國中階段停止發問。如果大人多一點耐心回答,多一點聆聽,或許可以把這樣的好奇延長。

教育和教養建議②:不要揠苗助長,讓孩子活出熱情,活成一個人

AI 科技進步得太快,多數接受訪問的專家,都不急著推薦高中以下的孩子,學習 AI 技術或特定的程式語言,因為很可能畢業的時候,技術早已更新。就算 AI 能畫圖、能打遊戲破關,但小學前的孩子是透過動手做摸索真實世界,感受生命的溫度,太早強迫小孩運用 AI 工具,剝奪動手做的樂趣,可能會打壞學習的胃口。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甚至建議:「ChatGPT的確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但不必過度憂心,不要被 AI 和關於 AI 的危言聳聽,扭曲或耽誤了孩子的成長。在憂慮什麼能力不會被 AI 取代之前,先讓孩子好好活成一個人吧!」

有沒有 AI,有沒有 ChatGPT,孩子還是要先學做人,大學前先長成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所以,不用急著考量 AI 帶來什麼樣的職場變化,先不要憂慮後 ChatGPT 時代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The Courage to Teach》一書作者帕克.帕爾默(Parker J. Palmer)曾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召喚我們進行內在的旅程,不僅讓我們過更好的人生,並且對周遭世界產生更大且賦予生命的影響。」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表示,這是他想推動 PBL(專題式學習)最大的盼望。

AI 來了,像個超級助理,取代了很多工作,省下我們很多時間。剩下的時間,更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自己幫自己出的功課!只有好奇心和熱情,可以幫自己出作業,或許興趣可以當飯吃的時代,也真的來了。

本文節錄自《AI 如何重塑教育:ChatGPT 來了!讓孩子活出熱情,啟動真探究的內在學習》,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