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AI 聽懂人話!慧穩融合大語言模型,賦能產線老師傅建立使用信心

影像辨識與資料分析,是目前製造業導入 AI 最常見的兩大技術應用。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人才短缺所導致的導入知識斷層。慧穩科技以深耕產業場域的實戰經驗,推出融合大語言模型、電腦視覺與數據分析的 AI 平台解決方案(WinHub.AI – Fusion AI Solutions),協助製造業快速導入 AI。

無論是精密加工、半導體製造或專業代工等領域,台灣製造業長年累積深厚的技術實力與供應鏈整合能力,奠定了強大的產業基礎。然而,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勞動力短缺,以及高效率生產的壓力,產業正積極導入各式 AI 應用,期望藉此提升營運效率與全球競爭優勢。

然而,實務上每家企業的設備環境、工法流程與資料結構皆不盡相同,使得市場上難以出現「一套通用」的標準解決方案。雖然市面上有許多 MLOps 或 SaaS 平台會提供 API 或模型檔案,讓企業自行串接應用。然而,這對缺乏內部技術人力的製造業者而言,仍存在明顯的導入門檻與落地障礙。

累積多年場域經驗,打造融合式 AI 解決方案

成立於 2016 年的慧穩科技,多年來深入超過 30 個產業場域,協助半導體、水資源、石化、高爾夫球、紡織等領域落地 AI 解決方案,累積百餘次實戰經驗。其所開發出的「WinHub.AI」,便是一個提供客戶大語言模型、電腦視覺、數據分析 (AutoML)、專家系統與傳統演算法的融合式  AI SaaS 平台解決方案 (Fusion AI SaaS Solutions),讓使用者能依據產業知識直接運用 AI 工具,減少對軟體工程師與資料科學家的需求。這種降低使用門檻的方向,為人才短缺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方。

此外,為了解決導入落地的不確定性,慧穩也從單純提供軟體工具的方式,轉向結合硬體設備與現場環境,推出整合型「一體機」解決方案。透過與合作夥伴攜手打造模組化架構,整合軟硬體與 BI 工具,讓企業可快速完成部署,並在初期就展現出應用成效,有效降低客戶環境差異所帶來的系統不穩定性。

目前慧穩的應用策略聚焦三大領域:一為影像辨識,專注於瑕疵檢測、分類辨識與 AOI 自動化光學檢測;二為數據應用模組,涵蓋地端資料串接、AI 模型訓練與推論應用,是目前導入速度最快的應用場景;三為語言模型應用,透過知識管理(KM)系統結合 LLM 技術,協助使用者以自然語言與系統互動,查詢資訊、獲取建議,雖仍面臨中文語意處理與落地效能差異挑戰,但正逐步推進實用化設計。

慧穩科技策略長林彥文觀察,台灣企業在 AI 導入仍仰賴高度客製化開發,不僅拉長專案週期,也對技術服務商帶來沉重的人力與維運負擔。另一方面,隨著生成式 AI 工具的興起,企業對 AI 模型在語意理解、回應速度與自然語言互動的期待日益提升,一旦系統回應不夠精準、無法理解產線術語,使用者體驗將因此大打折扣,進而降低使用意願,甚至直接棄用系統。

用「免費、快速、小規模」的 POC 建立使用信心

林彥文說,團隊起初開發的訓練平台僅著重模型上傳與下載,但實際與 SI 合作、接觸客戶現場後,發現客戶更關注:「如何快速看到模型成果?」「是否能直接顯示在儀表板上?」這促使團隊轉向強化平台化策略,縮短 POC(Proof of Concept)導入流程。

「我們產品整體的設計就是以 No-Code、直覺操作為主,讓現場人員更容易接受與應用。」林彥文說,團隊開發的產品從 AIWinOps 到 NumOps,使用者在訓練平台完成模型建立後,可一鍵下載並部署至地端系統,無需撰寫程式或額外串接,僅需輸入資料庫 IP、帳密即可完成儀表板建置。目前平台已累積超過 375 個專案案例,包括螺絲螺帽數量辨識、瑕疵分類等應用場景,顯示企業對此類「低門檻、快導入」平台的高度興趣與接受度。

「只要不涉及過多複雜處理,通常不會針對平台使用進行收費。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讓客戶快速了解系統使用方式,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客戶資料特性,為接下來的模型訓練與導入做準備。」林彥文說,透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客戶可以開始自己標記資料、使用平台功能,進而逐步內化 AI 能力,這就是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

林彥文說,在 POC 初期,通常會建議企業先針對三種常見瑕疵或辨識類別,「我們的目標不是一次完成所有任務,而是讓企業逐步內化 AI 能力。」他指出,透過先行建置小型 POC 專案,客戶只需提供 20–50 張樣本圖片,即可透過平台內建清楚的標註範例與說明,協助使用者理解瑕疵定義與分類方式,快速完成初步模型訓練與測試。不僅能讓客戶快速理解系統邏輯與流程,也為後續擴大應用打下基礎。

製造業導入 AI ,重要的是真正被現場人員接受與使用

AI 工具能否在現場真正被接受與使用,是製造業導入成敗的關鍵。根據慧穩科技的導入經驗,製造現場常見兩種典型狀況。其一是廠務端人員僅需執行一次操作或進行少量調整便可完成任務,這時,AI 工具雖非必要,但若能提升便利性,仍具有吸引力。例如當管理階層臨時要求報表,現場人員常需手動撈取資料、使用多個工具進行報表與視覺化處理。由於作業流程繁瑣,往往無法即時呈現結果,導致主管等待無果,只能改為事後補交資料。

若系統能即時產出圖表與分析結果,讓現場人員能直接於現場解說並回應主管需求,顯著提升溝通效率與決策速度。

另一個則是當技術團隊完成導入、教學之後,現場人員仍習慣遇到問題就呼叫服務團隊協助,即使慧穩所開發出的工具如 AIWinOps、NumOps、影像分析等模組,操作介面已相當簡便,使用者只需簡單幾步即可訓練模型,但在實際導入過程中,仍有不少客戶反映「不想操作系統」或認為介面「太複雜難懂」,進而影響使用意願,最終實際操作的仍是服務供應商。

由於 AI 導入流程本就冗長繁複,若每次都需要派人進場、預約時間協助,無形中將進一步拉長導入時程。為此,慧穩計畫導入 AI Agent 架構,讓使用者能透過自然語言互動,自主查詢、分析並獲取解決建議,提升整體操作效率與系統可維運性。

此外,慧穩也同步投入 AI 課程開發與教育訓練的推廣。在導入前安排課程教學,先教客戶認識 AI、基本邏輯與應用流程,再開始操作工具。林彥文進一步說明,這些課程不同於一般的 workshop,而是作為導入前的知識建構與實務演練,內容涵蓋從資料蒐集、模型訓練到實際應用的完整流程,幫助企業在導入前先建立正確觀念與實作基礎,提升整體落地效率與成功率。

林彥文認為,製造業導入 AI 的核心挑戰,不只是工具本身,而是如何讓技術融入現場流程、降低使用門檻、真正被現場人員接受與使用。

慧穩科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