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領域沒有單獨一個地區的企業,最後都需要成長,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企業。」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常務董事、美商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創投合夥人張益肇 11 月 25 日在「2024 台灣 AI 新創地圖」的發佈會上,從技術風險的評估與市場的觀察,建議新創企業需要清楚定位自己的優勢,並針對技術挑戰性與市場需求進行風險評估。
透過技術領域優勢迅速掌握市場
張益肇將技術產品依照技術挑戰性與市場不確定性分成四個象限,新創企業需要清楚定位自己的優勢,並針對技術挑戰性與市場需求進行風險評估。從技術上來看,創業者需判斷所採用的技術是成熟可行,還是仍不具確定性的技術;再者,市場是否已經存在或仍需要開發。例如,早期的 eBay 和亞馬遜,其服務所需的技術門檻並不高,但市場需求已明確存在,這為他們成功奠定了基礎。
他也透露,儘管微軟擁有強大的技術團隊和頂尖的研究院,但為了避免冒險,只有當潛在市場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以上,才會選擇進入。小型市場對於這樣規模的企業來說,並不具吸引力,也難以獲得內部支持。
與其相對的是在早期憑藉技術突破贏得市場的 Google。張益肇提到,儘管當時已有數家搜尋引擎存在,但 Google 的技術優勢讓它在搜尋準確性上大幅領先競爭對手,顯示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可以迅速改變市場格局。
另一個值得提及的是 Midjourney 的成功。2023年,這家僅有20名員工的公司,年收入卻接近1億美元,證明技術的優越性和市場需求的結合是如何推動成長。即便當時市場上已有許多免費競品,如 OpenAI 和 Google 的服務,但 Midjourney 的技術實力足以吸引用戶付費,展現其核心競爭力。
兼具技術與市場優勢的還有台積電(TSMC),它不僅在技術上保持領先,市場需求更是穩固。即便競爭對手如三星嘗試追趕,仍無法在技術層面超越。這顯示當技術與市場相互支撐時,企業可以穩定地掌握市場主導權。
某些新創不僅滿足現有市場需求,更透過技術進步創造全新市場。例如,SpaceX 的可回收火箭技術讓衛星發射的成本大幅降低,進一步刺激市場需求;NVIDIA 則重新定義 GPU 的用途,開創了 AI 計算的新應用場景,這是技術驅動市場的絕佳範例。
相較之下,有些創業則以獨特的理念試圖打破常規。例如美國一家新創提出「遺體堆肥」的概念,雖然技術並不複雜,但挑戰的是市場接受度,需克服文化與習慣的阻力。這類創新提醒我們,技術簡單並不意味市場風險低,市場的不確定性往往是更大的挑戰。
台灣新創需掌握自身環境定位與優勢
張益肇提醒,台灣新創企業在評估風險時,需了解所處的位置與資源。若目前台灣的投資環境較偏好技術與市場相對確定的領域,新創企業可能因此需要調整策略,以找到技術與市場的平衡點,進而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儘管台灣在技術教育與人才儲備上有一定基礎,例如 AI 相關的學生與教授資源充足。然而,張益肇認為,若要組建一個世界級的尖端技術團隊,人才稀缺仍是需要面對的挑戰。而資本支持也是新創企業需要面臨的挑戰。由於大型 AI 基礎模型的開發往往需要巨額資本支持,例如國際上有案例藉由投資數十億美元建立強大的模型。而台灣在這方面的限制較大,但仍能透過其他方法競爭,例如改善用戶體驗或建立品牌影響力。
對於技術導向的新創,數據累積和獨特用戶經驗是核心資產。這些資源能幫助企業開發並優化模型,形成競爭壁壘。然而,新創要避免僅局限於本地市場。從過往經驗來看,科技產品需要在更廣闊的市場中競爭,例如少數新創企業前往開發日本市場的成功案例,便證明了其巨大潛力。
台灣也能做好服務與品牌,鼎泰豐就是出海典範
張益肇指出,日本市場被視為台灣新創的理想目標,因為具有兩大優勢:其一、,日本企業對優質產品有高度的支付意願,但需要強化信任感;其二、日本市場規模足夠大,例如微軟在日本的營收表現優於許多其他亞太國家。像鼎泰豐這類案例,證明台灣品牌能夠透過符合高標準的服務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立足。
台灣新創企業在市場確定性、團隊能力和資本支持方面既有挑戰,也有機會。透過善用台灣的低成本優勢、專注用戶體驗並拓展國際市場,如日本這樣的高潛力地區,新創企業可以更具競爭力地應對全球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