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產業挑戰,ESG人才的培育難題

ESG是目前極為熱門的話題,對於學校或台灣產業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新議題,尤其是當前台灣產業面臨轉型問題,除了數位能力的強化還有商業模式的改變,面對這些新時代的挑戰,我們該如何培育下一代的人才?

僅有一學分的課程 想修課得有克服萬難的準備

台大領導學程兼任教授楊光磊與電子時報今年進行了ESG調研專案的產學合作,讓對產業研究與ESG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與DIGITIMES所組成ESG研究小組成員們一起合作,分為科技與汽車兩組,針對精選出來的20家世界級領導企業的ESG策略與環保作為進行研究與討論,並針對各家企業撰寫報導。「這堂課僅有一學分,但是學生們投入的時間遠遠超過課程所需的要求。」楊光磊說。

負責此次合作專案的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兼研究經理羅惠隆說明,在幾個月的時間中,學生必須完成四輪的企業個案討論,不僅要分析研究進行簡報,還要根據回饋寫成報告,一個企業往往只有一週的時間可以研究,再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寫成報導,接著又要進行下一個新的個案研究。原本擔心學生無法應付時程緊張、專業能力需求極大的產業分析作業,但羅惠隆說,這個專案也還是實驗階段,但他發現「同學們都有克服萬難的能力。」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會計系四年級的郭奕安提到,到企業實習是管理學院很重要的學習歷程,加上自己也想嘗試不一樣的領域,透過這個機會也可以更了解汽車產業及ESG議題。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許多專有名詞,更要嘗試將研究報告寫成報導,學習如何將大量資訊濃縮在有限制的篇幅中呈現。另外,對於需要同時兼顧課業與實習的學生來說,管理時間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分數不重要 失敗才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楊光磊表示,這門課並不要求學生交出完美的報告,才能取得很高的分數。「重視的不是完全的成果,而是過程。」即使失敗,但過程中的精神。以及學習到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由於台灣的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太習慣將成績當作一種價值,但是,學習中真實的不是成績,而是希望學生能盡量嘗試,歷經各種失敗能培養出韌性,從失敗中尋找養分,並將這些經驗當作成功的墊腳石。這也是新世代該學習的能力。

這個專案合作,也為DIGITIMES的成員帶來深入思考ESG對企業影響的機會。羅惠隆說,ESG不只是個企業必須面對的商業行為,除了會影響客戶願不願意下單、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等,企業在滿足這些商業行為所需之餘,更需要不斷往上提升。達標的門檻是動態的,有些企業會超前部署,更有些企業會從中發展出新的能力,創造新機會。

郭奕安提到,這次實習讓她發現產業分析的有趣之處,更能從中了解產業的作為與運作模式,體會不同領域的發展可能。較為可惜的地方是,受限於時間,這次研究主要著重在這些世界大廠的作為,卻沒有討論到背後的成本及獲利可能性,未來可以考慮加入財報等資料進行分析。

新的議題、新的產業、新的能力、新的學習正在發生

楊光磊說,一個新世界正在變化,新的需求也在出現,尤其硬實力一直在重新發展,即使是硬實力也需要有新作法;而目前很多工作需要的軟實力,更是必須透過實際的體驗才能有較好的發揮。學校是個環境,可以讓我們接觸到人際關係、課程,但是學習這件事必須要靠學生自己尋找資料,更要透過各種方式去探索世界的變化。舊的知識與產業模式將會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新世代的人才需要有特殊、敏捷的培養模式。這次的實習模式,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嘗試。

「實習是讓學生在了解這個世界之後,能從中學習到三種能力:前瞻創新、跨領域學習,以及軟硬的學習力。」楊光磊認為,透過資料搜集、進一步推論資料的合理性,讓學生能從中培養觀察、邏輯與表達能力,補齊教育中沒有做好的本國語學習與應用這一塊。

「產業缺人才,有一半是產業的問題。」楊光磊說,關於學校所教的內容是否不夠實際或是不夠前瞻,這些都可以討論檢討,但是,學生畢業進到產業後,產業該如何吸引年輕世代,甚至讓他們繼續保持學習的動力?他建議,產業要走創新的路才能吸引現在的年輕人才;透過實習,讓年輕世代有機會與企業共創,從中尋找突破與創新。

*想了解ESG世代的人才培育,了解這次產學合作的細節,可以點選:ESG世代人才培育(下集) ft. 台大教授楊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