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投資併購為企業添翼,聯合戰隊讓佳世達死而復生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幾近死裡復生的企業案例。 佳世達曾在2005年因併購西門子(Siemens)行動通信部門失利,當年慘賠新台幣300多億元,隨後被迫出售諸多轉投資事業及資產,並大幅減資,幾乎被判了「死刑」,很少人相信它有機會鹹魚翻身。但幾年後,佳世達竟「復活」了,這家口袋不深、才剛走出營運低潮的企業,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精準花在刀口上,又如何在短短七年內開枝散葉,吸引約七十家企業夥伴加入聯盟呢?

(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幾近死裡復生的企業案例。佳世達曾在2005年因併購西門子(Siemens)行動通信部門失利,當年慘賠新台幣300多億元,隨後被迫出售諸多轉投資事業及資產,並大幅減資,幾乎被判了「死刑」,很少人相信它有機會鹹魚翻身。但幾年後,佳世達竟「復活」了,這家口袋不深、才剛走出營運低潮的企業,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精準花在刀口上,又如何在短短七年內開枝散葉,吸引約七十家企業夥伴加入聯盟呢?

明基三豐經驗促成聯合艦隊

組成聯合戰隊,是讓佳世達翻身的關鍵新模式。而這個模式的源頭,陳其宏直指,正來自於明基三豐。2014年從明基總經理接任佳世達總經理的陳其宏,由於參與明基三豐的成功經驗,讓他發現過去電子業什麼都自己做的模式並不適用於每個產業,反倒是從外部找資源有機會快速壯大自己。因為當時集團亟需轉型,加上明基三豐的後續效益超乎預期,讓他有了「聯合艦隊」的發展藍圖。

明基三豐是佳世達在2010年4月的轉投資案,但在此之前,因明基已投資南京明基醫院與蘇州明基醫院,原本就有上下游資源整合的需求。專注在手術室解決方案的明基三豐(原名三豐醫療器材)在陳其宏主導下啟動轉型任務,第一年業績即成長三成,後來佳世達逐步發展成兼具醫療器材、耗材、口腔、聽力、血液透析、醫美產品和醫療服務的醫療事業集團,成為台灣電子業跨足醫療產業經典的成功範例。

「台灣科技廠商很習慣先開發技術做產品,最後再去找市場。但每個產業的價值鏈不同,例如對醫療產業而言,先完成產品認證、取得通路及客戶群更重要,」陳其宏深度涉入醫療產業經營之後,發現其平均毛利率達31.5%,遠高於一般科技產業。

不過,台灣醫療產業雖然毛利高,但規模明顯不足,前一千大公司平均每家年營收僅有新台幣1億多元,與大陸動輒500億、1,000億,以及歐美大廠幾千億元的規模相較,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陳其宏從醫療產業看見台灣產業的危機,深覺不能再小打小鬧,企業一定要聯手來打世界盃,希望透過佳世達的集團資源與策略投資,攜手上市櫃企業與隱形冠軍,打造成世界級的台灣跨產業聯合艦隊。

陳其宏鎖定六個智慧場域,包括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校園、智慧零售、智慧飯店和智慧企業,希望打造出結合軟硬體與人工智慧物聯網(下稱AIoT)的解決方案。這類解決方案很適合大公司來做,因為客戶會擔心小公司無法永續經營,甚至導致應用方案無法升級而變成孤兒,因此都是由佳世達承接需求之後,再與其他單位合作,與成大醫院合作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即為一例。

佳世達在智慧製造領域也有不錯進展,位於桃園的工廠已成為重要的示範場域。陳其宏指出,一條產線原本需要20人,但現在只需要11支機械手臂配合九位員工即可。此外,透過細胞式生產(Cell Production)工站的處理設計,還能讓一個多功能機器人負責三站工序任務,甚至可以加上自動導引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或稱無人搬運車)變身移動機器人,隨時可以移動來生產少量多樣的產品。

擬定標準投資流程,開放集團資源

於是,醫療事業、智慧解決方案以及明基原本就擅長的關鍵零組件(以網通產業為代表),就成為佳世達的三大新興成長領域,與本業構成強勁的四條腿。在啟動大聯盟與大艦隊的轉型大計後,佳世達每年都準備最高達50億元的額度,針對新興領域啟動投資併購,藉以逐步擴大艦隊的規模與競爭力。

「我們資源有限,必須非常精準,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因此每一個投資都是策略投資,不做財務投資,」陳其宏強調,只要是加入戰隊的盟友,佳世達都會掏心掏肺、開誠布公,開放集團所有資源,「我們會盤點盟友缺乏的資源,然後設法補齊,激發他們的潛能,才能快速成長。」

企業投資已成為佳世達的日常營運模式,因此在過去七年內,建立出了一套投資準則與SOP—先根據鎖定的新事業領域列出雷達圖,看看台灣在上、中、下游到底有哪些廠家,篩選掉不適合或不賺錢的公司,接著就一家一家去談,如果認同佳世達的理念及後續合作效益,佳世達就會先提供小額投資,協助優化營運績效,在對方展現價值後,再進一步擴大持股與合作關係,最後吸納為集團成員。

陳其宏也分享了佳世達的併購投資原則,首先是虧錢的公司不投;其次是賺得不夠多的不投,必須在收購價格分攤(Purchase Price Allocation,PPA)後有獲利,亦即溢價金額扣除無形資產或商譽價值為正數才會列入評估;第三是財務報表必須夠健康,總負債比例不會太高,而且有足夠現金可以再併購其他公司。

招募內外人才,特助群如「將官養成班」為了提高併購的成功率,佳世達讓產品事業群在一開始就參與,由於每個產品事業群每年都有營收成長40%、每兩年倍增的壓力,因此對於可以貢獻營收與獲利的潛在投資標的,一般來說都會張開雙手擁抱,扮演白臉的角色;另外再由投資長與財務長當黑臉,搭配外部的法律事務所和會計事務所來稽核把關;而陳其宏則扮演中間人,負責跨部門協調與資源總調度,並參考產品事業群、人資、法務、財務、投資、資訊、稽核和風控等部門的專業意見,決定是否成案。

比較特別的是,在投資評估的程序中,陳其宏身邊有一群扮演關鍵角色的特助。陳其宏從集團內部與外部找來資深人才,提供投資併購相關的專業訓練,使他們成為投資團隊的一員,每位特助在一年內至少要有一個成功的投資案。從評估階段發展雷達圖開始,特助就是重要的參與者,選定投資標的後也會跟著談判,一旦確認交易後,陳其宏就會選任適合的特助,代表公司前往夥伴企業擔任經營管理的要職,至少為營運長起跳,甚至是擔任總經理或董事長。

特助群不僅是投資幕僚單位,更是將官養成班。

由於佳世達的投資併購活動相當活躍,陳其宏通常維持數人到十多人的特助群,且持續徵才。陳其宏解釋,設置特助群有兩個好處,首先是特助不隸屬於特定部門,要派任為高階主管時較有彈性,不會因為部門不願意放人而卡關;其次,特助從頭到尾參與投資評估,對投資標的有較多瞭解,派任後可以增加溝通順暢與互信程度。

另一方面,佳世達集團已有三萬三千位員工,其中擁有二十至三十年工作經驗者為主力,中高階人才不虞匱乏,特助群形同一個平台,讓他們得以到外頭歷練,促進組織與人才的流動,累積已有數十位特助被派任到集團投資的公司。

陳其宏透露,雖然許多人一開始都沒有把握,但集團仍會傾龐大資源支持,「不會讓你當孤兒,」即便還是有少數人外派後水土不服,但還是可以交付新的任務,讓他們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

邁向投資2.0,加碼布局新創

過去佳世達在投資0.0階段,主要是從財務投資的眼光挑選新創事業,重點放在投資報酬率;從2014年進入投資1.0階段後,主要鎖定與集團轉型有關的策略投資,除了優化現有事業之外,也著重在布局醫療產業、解決方案、5G與網通等新事業,主要重點放在營收規模。2020年開始進入投資2.0階段,佳世達針對未來三至五年的產業發展方向,透過投資新創基金或組合基金,與大學或產業加速器合作,以直接或共同投資的方式,計劃參與新創公司早期A輪或B輪的投資,涵蓋AIoT、大數據、機器人、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機密機械、高階醫材與商業軟體等領域,觸角也將延伸到美國矽谷和以色列。

陳其宏坦言,許多新創團隊雖有創意與技術,但在製造與銷售端比較缺乏經驗,佳世達擁有上千人的研發團隊,又有高品質的量產能力,可協助許多新創公司,像是對醫療新創就能提供取證、量產及銷售等協助。儘管投資新創只有10%的成功率,但佳世達與台杉投資等創投專業組織合作,希望能夠借力使力、提高成功率,挖掘藏在新創圈的獨角獸,同時也期待能夠改善台灣新創投資環境,串連新創圈與台灣產業鏈。(文/沈勤譽)

本文節錄自《企業創生‧台灣走新路:企業五大轉型突圍心法,打造新護國群山》,由商周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