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們好:
最近有機會參與幾場會議,討論關於數位公共建設的議題,也因此開始思考 AI 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對此,台灣目前許多討論聚焦在於大型算力中心的建立,不過,若深入思考,數位公共建設究竟應該如何定義?目標又是什麼?或許是更重要的關鍵。
今年 2 月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一場訪談中指出,到 2027、2028 年時,AI 基礎建設可能面臨供過於求的風險,算力價格將會下跌(他說這對微軟而言是好消息);同時他也強調 AI 的真正價值,應該在於推動全球經濟實質成長,不該只是少數科技公司獲利。
的確,正如同過去公共建設的功用,促進經濟成長肯定是數位公共建設重要的核心目標,以包括 AI 在內的數位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創造一個更高效、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與經濟體系。
那麼回過頭來看,進入 AI 時代之後,該如何確保數位技術可以成為打造理想社會經濟體系的助力?政府大力推動的數位公共建設,又該如何在此前提之下,透過投資補助、稅賦優惠、企業輔導,以及人才培育等新制度設計,確保達成這個目標?
即便是 AI 發展(與獲利) 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的美國,權威智庫都已經提出警告:如果政府再不透過制度修正,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工智慧不是雨露均霑的甘霖,而是一場可能極度撕裂美國經濟的風暴。」
報告中指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矽谷等 AI 發展重鎮,全美大多數地區面臨的是結構性的「人才留不住」問題,不只是教育投入不足,更是缺乏長期的經濟生態系統來支撐技術職能的落地。
美國如此,那台灣呢?
在本週電子報中特別和你分享「AI 與經濟成長」的幾個重要議題,這只是開始。除了 AI 技術應用趨勢、產業 AI 化發展這些過去持續關注的議題之外,未來將會從總體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角度,提供更宏觀且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觀察與心得,與各位分享。
讓台灣在如此劇烈變動的政經環境中,站穩腳步,打造一個更高效、公平、更具韌性的社會與經濟體系,才是百工百業應用 AI 的真正價值,不是嗎?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溫怡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