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不滿足,VUCA時代下的人才培育難題
人才培育,是一件急不來的事。 2018年初開始投入企業人才培訓工作,常有機會跟企業最高主管或人資主管請益,當時最喜歡問的問題是:「你們召募員工時會做哪些測驗?」「這些測驗的內容是哪一年擬的?」「測驗結果真的符合你們對於人才的期待嗎?有評估方法嗎?」
歡迎訂閱我們
人才培育,是一件急不來的事。 2018年初開始投入企業人才培訓工作,常有機會跟企業最高主管或人資主管請益,當時最喜歡問的問題是:「你們召募員工時會做哪些測驗?」「這些測驗的內容是哪一年擬的?」「測驗結果真的符合你們對於人才的期待嗎?有評估方法嗎?」
以資料科學來描述問題、進一步透過AI嘗試找出解方,牽涉的從來都不只是技術,而是如何溝通:透過數據的整理與視覺化與人們溝通、轉譯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促成跨域合作。這些溝通的技巧、程序看似有現成技巧,但要深入問題核心找出解法,通常都要透過傾聽、理解以及願意擴大彼此認知範圍後,才能夠達成雙方共同認可的目標。
什麼樣的生活習慣能夠讓人減緩老化速度?這是大家好奇的地方,也一直是醫療與保險業想要透過AI來預測的重要議題。本期電子報同時也要分享,透過經濟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的規範,將會如何影響科技應用並帶動產業改變。變動,是風險也是機會,期待透過每週的報導與你共同了解並掌握趨勢變化的脈絡。
「人才缺乏」是拜訪產業時最常聽到的抱怨。找不到合適員工是常態,好不容易進入公司,又往往發現興趣不合、無法適應工作環境,很快離職;訓練好的人,只要能力尚可,很快被其他企業加薪挖角,於是只好從頭再找新人。
黑天鵝這個詞相信你經常看到,主要是指稀少、難以預測,但會造成極大衝擊的事件,例如,次貸風暴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機,或者百年一遇的疫情都屬此類。那麼「綠天鵝」呢?這是2021年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的。國際清算銀行常被稱為「央行中的央行」,他們稱氣候議題是「綠天鵝」,警告將成為衝擊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風險。
在美國通膨指數創下40年歷史新高點的炎夏,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AIF) 與AppWorks Accelerator、台智雲TWS合作的2022年上半年「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Taiwan’s AI Ecosystem Map First Half 2022)正式公布。
ESG是這兩年產業界熱烈關注的話題,其中最迫在眉睫的應該是「減碳」壓力;不過,若略微研究過ESG就知道,其實減碳只是企業ESG指標的一小步,還有許多社會與治理層面的議題需要努力。
人工智慧在台灣成為顯學之初,很多人自然而然認為這是屬於資訊領域的專業,或許也跟數學、電機有些關係。因此,讓不少文科生(以及文科生的家長們)相當擔心,未來是不是會被AI取代?
本期電子報特別專訪全球最大半導體通路公司、大聯大控股資訊長,分享如何進行企業數據文化的建立;同時也解讀上個月出版的《資料煉金術》一書,看全球大數據專家麥爾荀伯格為何倡議科技巨擘應該開放資料存取權,才不會變成創新停滯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