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 No Code 會成為重要議題?
上週三 (10/27) 由AIF承辦的「AI新創孵化結合傳產轉型實證輔導計畫」舉行成果發表會,不僅由六組獲獎成熟企業+新創共同分享過去三個月導入AI專案的成果,同時邀請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分享他長期研究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觀察。
歡迎訂閱我們
上週三 (10/27) 由AIF承辦的「AI新創孵化結合傳產轉型實證輔導計畫」舉行成果發表會,不僅由六組獲獎成熟企業+新創共同分享過去三個月導入AI專案的成果,同時邀請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分享他長期研究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觀察。
可能大家也留意到,除了post- Pandemic之外,2021年台灣產業的另一個熱門詞彙「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隱然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評估指標。其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2020 全球風險報告》,環境風險已成為全球共同的難題,也是這個世代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2030年還會有Window或Office 365?這是微軟曾經思考過的問題,因為怕過去的成功反成未來發展阻礙,畢竟這樣的例子在21世紀並不罕見;贏過競爭者、卻輸給時代,並不只是某大型流通業的遺憾。
我們都知道,資料是人工智慧不可或缺的原料,跟企業討論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那要多少資料才夠? 樣本要多少才夠?這個問題必須看問題需求、導入場景和準確度的要求而定,但如何找到正確的資料?資料該如何分類分析?如何解讀資料?這些其實是資料科學和AI不可或缺的關鍵,而都和統計學有關係。
前幾天媒體披露,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交出客戶資料的商業機密,後來雖然很快澄清並非強制回覆,但已引起許多的猜測與聯想,顯見半導體是許多國家產業目前最敏感神經。 其實不只台灣,韓國對於半導體供應鏈巨大轉變同樣嚴陣以待。為什麼台韓在半導體發展亦步亦驅、亦敵亦友,孫明德主任在美中科技戰史已經說明過。而面對此刻局勢,韓國又會如何因應?半導體產業分析權威、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從本期開始,將為你分析三星如何成為今日的三星?跟韓國產業發展政策如何分進合擊?
從八月底開始,陸續分享許多半導體相關議題,如同大家所理解的,在進入7奈米製程之後,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就必須將材料、設計結構與不同功能創新融合在一起,難度愈來愈高,但由於是牽涉到國家安全的關鍵議題,沒有人會放棄,可想而言,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愈來愈白熱化。
雖然疫情仍然令人憂心,但在颱風過後、迎接四天的中秋連假,仍然是許多人心中期盼已久的小小幸福。 儘管是連假,仍然有幾篇文章想與你分享。上週分享車用半導體發展趨勢時,提到了「造局者」,其實這樣的概念並不是外國學者獨有見解。今年很榮幸有二次機會訪問中研院院士、現任教於UCLA的張懋中教授,無論是面對面或越洋視訊採訪,他都不斷叮嚀:「要定義未來,才能創造未來,」才能擁有獨特的價值與格局。
9月9日剛落幕的鴻海研究院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首度合辦的「NExT Forum: Compound Semiconductor in E-Vehicle」,報名超過2000人,產官學界熱烈參與,顯示半導體的確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關鍵動能。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這半個世紀以來,技術是社會進步最大的驅動力。從電腦、網際網路、行動通訊、雲端、大數據,一直到人工智慧,以及蓄勢待發的量子技術,一次又一次改變了人類工作及生活的樣貌。然而,無論技術再怎麼進步,真正能夠定義未來、發明未來,不可或缺的還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