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更快更強的 AI 工具不斷出現,然後呢? 2023 一整年,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在大型語言模型的戰場廝殺,就連對岸中國大陸也出現超過二百多個大型語言模型。從這些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 所延伸的工具,更是數以千計。這些工具功能看起來十分厲害,好像只要會操作,人人都可以是 AI 高手與人才,但是究竟要拿 AI 工具來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這些看起來基本且重要的思考,似乎很常被遺忘。
精選書單, 觀點 先知、精靈、君王、工具, 人類該將 AI 設計成什麼角色?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所發佈的《2024全球風險調查》,短期與長期的科技風險都與 AI 脫離不了干係,包含未來兩年得注意假消息氾濫及網路安全問題;未來十年則需要關注 AI 發展的不良成果。人工智慧的發展已成為新世代企業不得不重視的風險。
精選書單, 觀點 借鏡千年歷史 我們選擇什麼樣的 AI 未來? AI 科技的發展此刻正走到一個十字路口,Daron Acemoglu和Simon Johnson 合著的《權力與進步》(Power and Progress)開宗明義就這麼說。特別在〈給台灣讀者的話〉中強調:「任何科技創新都出於『選擇』,沒有什麼是必然會被發明出來的,一切都是人類決策的產物。」
精選書單, 觀點 跨世紀的旁觀者與預言家:彼得.杜拉克 從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全球產業供應連重組、科技戰、氣候異常、通膨,乃至於 2023 年延燒全球的 AI 熱,如果再加上台灣位於地緣政治風險第一排的特殊位置,這幾年,台灣的企業很真實經歷了何謂「巨變時代」。
精選書單, 觀點 當 ChatGPT 越來越方便,AI 的發展將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課題 還記得 2023 年馬斯克曾發表千人連署公開信,希望各界暫停開發比 GPT-4 更進階的模型至少 6 個月,隨即引發圈內人士熱議嗎?當時與馬斯克站在同一陣線的就是《Life 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一書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鐵馬克(Max Tegmark),也是被矽谷業界認可多年的人工智慧專家。
ESG新賽局,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35年前就啟動的永續人才培育計畫,能為台灣帶來些啟發? 永續浪潮席捲全球,企業亟待專業人才投入,而各大專院校也積極將永續發展議題融入課程設計中。劍橋大學早在1988年即成立永續領導力學院(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CISL) ,特別針對在職企業人員設計永續專業訓練課程,35年來培育數萬成員進入公部門與企業。目前台灣的永續教育正在醞釀,而企業也亟待專業人才投入,從英國以至於歐洲在社會共識的建立,以及永續教育與人才培育的長期努力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台灣學習?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料理加上自動化系統, Yo-Kai Express 帶來新的餐飲服務 想吃拉麵除了拉麵店之外,現在自動販賣機也可以買到了。疫情不僅改變消費者的餐飲習慣,也帶來無人餐廳的新商機。發跡於美國矽谷的 Yo-Kai Express ,靠著自動販賣機製作的拉麵、烏龍、河粉等熱食,不僅征服美國、日本、韓國人的胃,更在 2024 年消費性電子展 CES 上,被官方點名為自動化代表亮點之一。
AI Junior Award,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AI 時代下必須知道的人才自我養成術 「躺平」、「內卷」是許多人對於年輕世代的評語,認為現在的學生對於未來茫然沒有目標,下課後只想追劇、滑社群媒體。這可能是部分的事實,「但或許只是他跟你想的不一樣而已,」AI Junior Award評審、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副教授胡筱薇認為,其實不少學生擁有很多想法與創意,重點在於怎麼引導他們,找到熱情與方向。
AI Junior Award, 人才培育, 人物訪談, 觀點 生成式AI加值,如何讓自己成為跨域人才? 不少人對於 AI 有個迷思,認為那是屬於資工、資管的領域,對於其他學科而言,彷彿是另外一個世界。但事實上,可將 AI 視為一個高級的工具,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就算社會科學甚至文化藝術,都應該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