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NExT Forum 在化合物半導體領域 台灣是否仍有一席之地? 綠能、電動車、5G AIoT應用、智慧醫療與航太等產業的蓬勃發展,提升了市場對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等化合物半導體的需求,市場研究機構Yole Intelligence Power & Wireless總監Claire Troadec日前在「NExT Forum」主題論壇上指出,雖然台灣在SiC基板領域的發展上相對落後,但在化合物半導體代工領域的表現仍傑出,而精於專業製造技術的晶圓代工廠將有機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觀點, 數位轉型 從專案到落地的系統規劃關鍵五堂課(一):認識人工智慧跟工人智慧的異同 這幾年,灰犀牛與黑天鵝事件幾乎已成為新常態,許多人將這個充滿變動的時刻稱為「VUCA時代」,充滿變動的環境也讓許多企業在推展商業策略時,無法掌握節奏並快速反應。科技部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北科大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范書愷教授建議,企業除了要隨時洞察社會外,更要善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將挑戰轉變為機會。
觀點, 精選書單 什麼是K8s?Kubernetes大解密 Kubernetes是Google十幾年來大規模容器技術應用的重要成果,是Google嚴格保密十幾年的秘密武器—Borg的一個開放原始碼版本。Borg是Google內部使用的久負盛名的大規模叢集管理系統,以容器技術為基礎來實現資源管理的自動化,以及跨多個資料中心的資源使用率的最大化。十幾年以來,Google一直透過Borg管理著數量龐大的應用程式叢集。正是由於站在Borg這個前輩的肩膀上,汲取了Borg的經驗與教訓,所以Kubernetes一經開放原始碼就一鳴驚人,並迅速稱霸容器領域。
新創, 人物訪談, 觀點 林之晨:最動盪卻是最好的時刻,新的王者即將出現 自2010年人工智慧技術出現重大突破後,產學界便開始注意相關到這股趨勢並陸續投入資源,台灣AI新創團隊則在2015年後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然而,近來許多投資公司皆示警,目前新創將迎來寒冬,但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創始合夥人,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林之晨認為,目前對於台灣新創企業正是大好的時機,也提醒到需關注三股最大的力量: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東南亞市場。
ESG新賽局, 數位轉型, 趨勢 從數位化到ESG雙軸轉型 ,台中精機如何加入零碳生產鏈 2023年歐盟試徵碳邊境税在即,第一波鎖定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等五大產業,這些產品進入歐盟需申報碳含量,2026年開始繳交CBAM碳稅。台灣工具機領導大廠台中精機雖不在明年的首波產業名單中,卻早已推動數位化與ESG的雙軸轉型,並導入各種智慧化與綠化廠房的措施。
大話智慧製造, 觀點 大話智慧製造 #7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不斷優化、數位永續優化、數位一直在優化 「數位轉型」一詞被視為脫離競爭紅海的終極密碼,所有企業都在追問「到底要如何才能成功實現數位轉型?」相應於這個直擊靈魂的問號,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一個聽來頗有道理的論點——數位轉型階段論:先要「數位化」,然後實現「數位優化」,接著就能開心迎來「數位轉型」。
技術, 實作解析 數據分析基本工具-NumPy 在數據分析的領域中,我們常使用到的工具包含SQL、SPSS、Python等程式語言,而接下來的整個系列裡,數據領航員會以Python的角度帶大家切入主題作探討。
人物訪談, 觀點 佈局化合物半導體 鴻海致力串連上下游打造生態系 面對疫情後、地緣政治風險未明的產業未來,鴻海集團近幾年早已積極佈局,除了號召成立MIH平台串連上下游供應商,在化合物半導體研發設計及製造的生態佈局也非常值得關注。九月中旬,鴻海研究院再度攜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舉辦NExT Forum,針對近來備受關注的氮化鎵 (GaN)、碳化矽 (SiC) 等化合物半導體,邀請重量級產學代表,分享新世代半導體的技術與應用發展趨勢。
實作解析, 技術 讓AI幫你穿搭!用CLIP實作一個時尚穿搭資料庫 近年來,深度學習除了在單一領域,如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語音處理都開創了一片天外,也開始朝向multi-modal learning的方向發展。Multi-modal意指整合多於一種的資料類型共同學習,有點像是幼兒在探索世界時,會同時接收到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受刺激,使其能更了解一些概念的不同面向,例如白兔有著大耳朵與短尾巴,摸起來毛茸茸等概念。
ChatGPT 正夯,多模態基礎模型的挑戰與機會 Midjourney、ChatGPT 等 AI 應用爆紅,其背後基礎模型的重要性也備受關注。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指的是,透過大量數據訓練出能執行多種不同任務的模型(通常有規模的使用自監督式學習),例如 Google、Facebook 等大型科技公司,近幾年挹注龐大的資源訓練出大型模型,如 GPT-3、BERT 等,都屬於基礎模型。
No-Code AI平台這麼多,企業該選哪一家? 近幾年大為流行的Low Code、No Code AI平台,強調不用培養AI團隊與快速看到結果。由於主打「完全不需寫程式」或「寫少量程式」就能完成工作,也讓不少公司開始考慮是否導入相關系統。而這麼多的平台工具該怎麼選呢?
想用AI解決ESG難題?提出一個專案前的必備知識 ESG正在改變全球產業的遊戲規則,淨零碳排大限逼近,AI如何賦能產業、企業以及環境邁向永續,未來十年、二十年,我們的下一代會如何生存,一直是科技人所關注且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AI競賽這麼多,要怎麼做才能突出呢?本篇將帶你深入淺出探索AI在ESG、綠能、碳排放的趨勢與應用。
2025.04.06 除了將 AI 當工具,還有哪些可能性? 藉由 AI 應用導入,台灣產業可以創造更多難以取代的價值,這是基金會多年來的信念與未曾改變的使命。因此本週電子報要討論許多企業 AI 轉型的痛點:技術債。如何一邊追趕快速變化的技術(與政策),還能一邊還清技術債,甚至成為創新的基礎,與你分享。
2025.03.30 吳恩達:學會掌控 AI,小團隊也能和大企業競爭 看過兩位大師的看法之後,回歸真實面。我們藉由大調查想知道的是,台灣產業 AI 化的質與量,是否跟過去幾年有所不同?特別在新內閣卯足全力培育 AI 人才、補助企業投入AI將近一年之後,有哪些改變?後續還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成果?
2025.03.23 讓孩子成為專業人才,還是更完整的人? 詐騙自古皆有,沒有任何完全的制度能夠防堵,更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每個人都必須耳聰目明、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這些能力,必須從小藉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培養。只是,如今台灣的教育制度似乎也失去了社會的信任,從小學到高等教育都正在面對極大的信任危機。有機會改變嗎?當然!今天的電子報也要繼續分享 AI 時代教育的省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