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與資安,產業與企業人為何更需要了解總經?
前兩天雖是週末,但連續參加了三場研討會,主題分別是AI策略發展藍圖、元宇宙和量子運算。 三個主題的差距很大,AI策略發展藍圖是已經迫在眼前的關鍵,特別是過去幾年較少被討論的AI Security應如何設定標準、如何認證,已經是各國政府都已積極投入的軍備競賽。元宇宙和量子運算則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都只是「一個名詞」,但仔細思索,其中技術的成熟度和商業潛力又令人不敢掉以輕心。
歡迎訂閱我們
前兩天雖是週末,但連續參加了三場研討會,主題分別是AI策略發展藍圖、元宇宙和量子運算。 三個主題的差距很大,AI策略發展藍圖是已經迫在眼前的關鍵,特別是過去幾年較少被討論的AI Security應如何設定標準、如何認證,已經是各國政府都已積極投入的軍備競賽。元宇宙和量子運算則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都只是「一個名詞」,但仔細思索,其中技術的成熟度和商業潛力又令人不敢掉以輕心。
進入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除了從年初開始備受關注的晶片缺貨問題,以及半導體供應鏈之外,可能有人注意到,通膨已逐漸成為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字。 新冠疫情的Omicron變種使得全球再度陷入焦慮,但在此同時,物價上漲可能是大家更切身的感受。許多媒體四處訪問專家學者:「所以通貨膨脹要來了嗎?」實際上,除惡性通貨膨脹之外,通膨並不全然只有負面影響,如果能夠有效控制,也代表景氣復甦,經濟動能再現。
《知勢》電子報從發刊以來,本週可能是內容最多元化的一期。我們介紹了產學界現下極 (最) 為關注的量子運算,並搶先披露鴻海即將推動的重大計畫;但同時也介紹台灣養雞產業如何進行兩次轉型,從在地進軍全球市場的案例。
本週電子報的內容也是覆盤與佈局。我們與電子時報以及鴻海研究院合作,盤點這一年重要的產業趨勢,並展望未來一到三年的重要科技發展,例如大家最近琅琅上口的「元宇宙」、愈來愈接近產業的「量子運算」等,究竟會如何帶動台灣軟硬體產業發展?又該用什麼樣的經營思維、工作態度來面對混亂而充滿希望的未來?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COP26)剛剛落幕,這場因新冠疫情而從2020年延至前兩週才舉行的大會,在台灣媒體並沒有太多報導,一般大眾也沒有太多關注,但對很多台灣企業而言,卻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壓力。
前兩天參加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舉辦的「跨國在地經營菁英班」結業典禮,會中幾位出席的企業家們致詞時不約而同提到,「信任」是經營的關鍵。
上週三 (10/27) 由AIF承辦的「AI新創孵化結合傳產轉型實證輔導計畫」舉行成果發表會,不僅由六組獲獎成熟企業+新創共同分享過去三個月導入AI專案的成果,同時邀請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分享他長期研究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觀察。
可能大家也留意到,除了post- Pandemic之外,2021年台灣產業的另一個熱門詞彙「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隱然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評估指標。其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2020 全球風險報告》,環境風險已成為全球共同的難題,也是這個世代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2030年還會有Window或Office 365?這是微軟曾經思考過的問題,因為怕過去的成功反成未來發展阻礙,畢竟這樣的例子在21世紀並不罕見;贏過競爭者、卻輸給時代,並不只是某大型流通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