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仍有七成企業難以跨越 AI 落地應用門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啟動全台製造業 AI 導入媒合活動,聚焦實戰落地與技術對接。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taiwan-manufacturing-inventory/
根據《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仍有七成企業難以跨越 AI 落地應用門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今年啟動全台製造業 AI 導入媒合活動,聚焦實戰落地與技術對接。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taiwan-manufacturing-inventory/
Midjourney、ChatGPT 等 AI 應用爆紅,其背後基礎模型的重要性也備受關注。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指的是,透過大量數據訓練出能執行多種不同任務的模型(通常有規模的使用自監督式學習),例如 Google、Facebook 等大型科技公司,近幾年挹注龐大的資源訓練出大型模型,如 GPT-3、BERT 等,都屬於基礎模型。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hhri-20230303-next-forum/index.html
近幾年大為流行的Low Code、No Code AI平台,強調不用培養AI團隊與快速看到結果。由於主打「完全不需寫程式」或「寫少量程式」就能完成工作,也讓不少公司開始考慮是否導入相關系統。而這麼多的平台工具該怎麼選呢?
閱讀專題連結:https://aif.tw/topics/no-code-and-low-code/index.html
從今年 4 月底公布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中,明白看出「知道,但是做不到」是許多製造業、尤其中小企業的 AI 焦慮所在。因此從 5 月開始,半年內我們舉辦了六場分享和論壇活動,逐步蒐集不同業者的需求,同時盤點新創企業所累積的經驗與能量。
早在五年前疫情期間,AIF 研究團隊就已經大致了解,「可信任」是台灣推動 AI 的優勢;2022 年底生成式 AI 出現後,更確認全球 AI 競賽中,台灣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未來若能以「可信任 AI」與「主權 AI」為雙核心,建構明確的國家治理戰略,將是半導體與製造優勢轉化為 AI 時代核心能力的重點。
本週電子報的主題是 AI 治理,基金會在上個月底參與 TWIGF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年度大會,負責「探討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建構臺灣的 AI 治理框架」議題,邀請專家共同討論這個攸關未來 AI 發展的重要議題。適合連假期間仔細閱讀、思考。也祝每位朋友佳節愉快、平安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