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趨勢 2024年開源模型發展更蓬勃,期待新的語言模型結構出現 ChatGPT 自 2022 年底問世以來,不僅在 2023 年佔據討論話題中心,也加速所有產業的 AI 應用,更讓科技巨擘競爭愈形白熱化。進入 2024 年,在眾多的趨勢預測中,包括亞馬遜、Gartner 等機構都點出,生成式 AI 將變得越來越普及。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首席資料科學家蔡源鴻認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與環境風險意識快速提升,開源模型的發展將更加蓬勃;且期待能出現一個和 GPT 結構相異的語言模型,改變目前高耗能的缺點,以符合永續發展的應用與需求。
人工智慧, 趨勢 展望2024,國際的 AI 監管競賽正要展開 生成式AI在2023年引發討論熱潮,再次帶動全球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視,2023年最後一個月,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EC)宣布,歐洲議會與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已就人工智慧法案(AI Act)達成政治協議;而美國總統拜登也在10月底簽署了美國第一份 AI 行政命令,顯見全世界各國政府已開始採取行動。
智慧醫療, 人工智慧, 趨勢 Sell、AI 、ESG 博訊生技如何轉型為負碳產業 從執業牙醫師到幹細胞專家,博訊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秘心吾走出不同的創業之路。成立僅十年的博訊生技鎖定自動化細胞製備CDMO (委託開發製造),掌握最新的再生醫療幹細胞趨勢,並導入自動化製造與人工智慧,應用數位分身概念,維持細胞製備環境無菌、無人的作業流程,一舉突破了幹細胞和外泌體製品無法量產、維持品質穩定性的門檻。而目前更結合碳捕捉技術,使得細胞製程符合負碳原則,一躍而成ESG概念企業。
智慧醫療, 人工智慧, 趨勢 從生技到醫療 人工智慧將為健康產業帶來顛覆 人工智慧相關技術日新月異,GPT-4 的出現不僅重塑我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更可能引發一場新革命,也預示著未來醫療模式的轉變。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與台醫創投集團共同舉辦「生醫界的智能文藝復興時代」論壇,在 12 月 19 日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醫師從不同角度切入,分享生醫與人工智慧匯流後,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智慧醫療, 人工智慧, 趨勢 瑞典籍醫生開發線上醫生分身,醫生如何與 AI 協作?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為結合IoT、AI、AR/VR、遠程監控等多種智慧科技,透過數據蒐集與模擬分析,對實體人事物轉為數位元件並透過虛擬建模,將這些「數位分身」置於在虛擬環境進行各種製程或產品優化的測試,以達到改善決策等效益。
人工智慧, 趨勢 張益肇、孫明德、葉丙成等多位專家加入 AIF 董事會,詹婷怡接任董事長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今(6日)公告第三屆董事名單,包括微軟亞洲研究院前副院長張益肇、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以及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葉丙成等多位產學界專家加入董事會,董事長則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委詹婷怡接任。前任董事長、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則任榮譽董事長。
人工智慧, 趨勢 全球啟動 AI 風險控管,涵蓋層面廣亟待開啟專家對話 自 Open AI 發表 ChatGPT 後,不僅產業開始關注生成式 AI 帶來的各種應用與成長機會,同時引發許多濫用或誤用的爭議。世界各國近來也嘗試透過規範方針或原則,以規範 AI 的發展及應用,但由於涉及層面極廣,當中存在許多難題。例如創新與規範的尺度拿捏、全球框架與不同地區或產業的差異,對於過去既有的法律及政策框架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需要透過跨域專家對話凝聚共識,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AI治理方法。
AI Junior Award, 人力資源, 趨勢, 人工智慧 2024 AI Junior Award 起跑 以 AI 弭平落差 生成式 AI 現正熱映中,自 2022 年底 ChatGPT 發表,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創造各種可能性,上千種 AI 工具出現,大幅降低AI應用的門檻。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除了幫助工作效率提升,生成式 AI 還可以如何為社會與環境產生正面影響?是否可以用它來消弭長期存在的各種落差?
人工智慧, 趨勢 想用生成式 AI 提高生產力?了解 AI 的限制很重要 透過生成式 AI 提升員工生產力,是近一年來許多企業極為關注的議題,一項研究指出,生成式 AI 能提高員工的生產力,但是企業要注意的是必須建立問責文化、獎勵機制,並鼓勵職位的重新調整,從既有流程中拆解出不同工作任務並重組出最具生產力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