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觀點 當生成式 AI 已可完成多數工作,企業需重視哪些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日漸普及,許多企業也開始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加入工作流程或產品中,以推動洞察、自動化和創新。對企業而言,現今使用 AI ,考慮的可能不只是成本或投資問題,而是風險。
人物訪談, 觀點 蘇文鈺:所有技術革新,都會擴大城鄉差距,但我們只能盡力去做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自 2013 年起推動「Program the World」計畫,帶著學生到偏鄉地區教導孩子寫程式,期望賦予偏鄉孩童具有資訊科技的技能及能力,藉以提供偏鄉與弱勢學童更多受教的資源與機會。2016 年,「Program the World」正式登記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TWA),啟動開源教材教案開發與社群計畫,蘇文鈺希望不僅幫助偏鄉地區,也能讓全台灣的學生都共享其教學資源。
人物訪談, 觀點 當「文科生」走入 AI 領域,學習熱忱很重要 不同於傳統教育所培養的單一專長人才,跨領域人才是近年來受到產業青睞的工作者。不只是有廣泛學習的經驗,跨域人才可以結合不同技能,根據不同的組織任務、問題情境,調整解決問題的工具。
人物訪談, 觀點 張益肇:AIGC 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與更多社會影響 2020年,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張益肇便指出,「用人工智慧幫助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是極大機會,而耕耘客戶、激勵員工、運營優化、產品轉型是重要的四大區塊。」兩年後,張益肇離開任職多年的微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技術與風險總監,投入人工智慧與腦部健康應用的軟體開發研究。面對AIGC 的出現與大量應用,他認為,將讓使用者的體驗變得更好,也讓企業能做的事情變得更多。
人物訪談, 觀點 產業AI化必須往前走 ChatGPT只是亂流 人工智慧自 2017 年在台灣蔚為風潮,當時許多企業都在討論:「AI 可以怎麼應用在企業?白領工作者會不會被 AI 取代?」時至 2023 年,ChatGPT 的出現再次引發熱烈討論,不禁令人好奇,這些「ChatGPT們」的熱潮會持續多久?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觀察,2017 年與 2023 年企業對於 AI 的問題基本毫無兩樣,此外,從《2022 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也發現,經過了四、五年,仍然只有不到三成的企業開始導入AI,究竟目前台灣產業AI化所面臨的關卡是什麼?
人力資源, ESG新賽局, 人物訪談, 觀點 新世代產業挑戰,ESG人才的培育難題 ESG是目前極為熱門的話題,對於學校或台灣產業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對的新議題,尤其是當前台灣產業面臨轉型問題,除了數位能力的強化還有商業模式的改變,面對這些新時代的挑戰,我們該如何培育下一代的人才?
觀點, 人物訪談 AI工程師的一天:不想沈默寫程式,更愛與人互動 人工智慧已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更被預期是未來十年的重要技術之一,其應用領域十分多元,也衍伸出數據分析師、資料科學家、AI專案經理、AI工程師......等不同職務需求。
新創, 人物訪談, 觀點 林之晨:最動盪卻是最好的時刻,新的王者即將出現 自2010年人工智慧技術出現重大突破後,產學界便開始注意相關到這股趨勢並陸續投入資源,台灣AI新創團隊則在2015年後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然而,近來許多投資公司皆示警,目前新創將迎來寒冬,但台灣大哥大總經理、AppWorks創始合夥人,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林之晨認為,目前對於台灣新創企業正是大好的時機,也提醒到需關注三股最大的力量: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