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如何幫助企業實踐ESG
ESG是這兩年產業界熱烈關注的話題,其中最迫在眉睫的應該是「減碳」壓力;不過,若略微研究過ESG就知道,其實減碳只是企業ESG指標的一小步,還有許多社會與治理層面的議題需要努力。
歡迎訂閱我們
ESG是這兩年產業界熱烈關注的話題,其中最迫在眉睫的應該是「減碳」壓力;不過,若略微研究過ESG就知道,其實減碳只是企業ESG指標的一小步,還有許多社會與治理層面的議題需要努力。
人工智慧在台灣成為顯學之初,很多人自然而然認為這是屬於資訊領域的專業,或許也跟數學、電機有些關係。因此,讓不少文科生(以及文科生的家長們)相當擔心,未來是不是會被AI取代?
本期電子報特別專訪全球最大半導體通路公司、大聯大控股資訊長,分享如何進行企業數據文化的建立;同時也解讀上個月出版的《資料煉金術》一書,看全球大數據專家麥爾荀伯格為何倡議科技巨擘應該開放資料存取權,才不會變成創新停滯的最大障礙。
《經濟學人》一直是全球備受肯定的財經雜誌,無論選材廣度、報導深度,以及評論高度,向來都是媒體學習的對象,而每期的封面故事更是我們必讀的內容。因此,本期電子報不但深入分析與《經濟學人》專題相關的AI技術Midjourney,同樣也讓AI來協助視覺設計。
自駕車一直被視為AI產業化的重點,自動駕駛從Level 1到Level 5的五個等級有許多人也耳熟能詳。不過要能夠達到真正的自駕,光是車輛大量運用AI運算是不夠的,必須有完整且值得信任的智慧車聯網才有辦法真正達到目標。
看著這大半年ESG的火紅,像是重溫人工智慧過去四、五年被媒體與社會大眾熱烈討論的歷史,許多ESG專家瞬間從台灣各地冒出,還有令人目不睱給的研討會、課程快速展開招生。也難怪美國已經有知名學者公開表示,「ESG 是商業史上最被超賣和過度炒作的概念」。
如今已是台灣產業導入AI的真實面貌,而且新創企業所具備的技術能量,再結合傳統企業數位化與流程優化,使得AI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在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小企業導入AI的腳步似乎必須再加快一些,於是從去年開始,AIF接受工業局委託,和資策會共同協助中小企業與AI新創對接。
AIF在上週仍然舉行「AI Starts」第一場活動,延續去年成果,媒合中小企業與AI新創,不只是出題方與解題方,而是共同攜手解答產業重要共通問題,透過建立新創與成熟企業的夥伴關係,提升整體產業的營運韌性與價值。
技術不是目的,只是達到目的的工具或方法,這是企業看見的AI未來。而如果放大到國家、社會層級來看,如同NCC前主委、AIF常務董事詹婷怡所說,除了科技觀點,也該同步思考法律(legal)、政策(policy)和監管(regulatory)等挑戰,這是發展AI的第一天就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