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灣有機會成為「東方之盾」?
在台灣恐怕沒有人不曉得「護國神山」是台積電;年初車用晶片大缺貨時,「晶片換疫苗」很多人琅琅上口,但究竟台灣半導體實力有多強?強到國際知名媒體《金融時報》會直接點名評論:「由於台灣在晶片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美國承受不起把台灣輸給中國的後果。」
歡迎訂閱我們
在台灣恐怕沒有人不曉得「護國神山」是台積電;年初車用晶片大缺貨時,「晶片換疫苗」很多人琅琅上口,但究竟台灣半導體實力有多強?強到國際知名媒體《金融時報》會直接點名評論:「由於台灣在晶片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美國承受不起把台灣輸給中國的後果。」
2017年,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博士出版《人工智慧來了》;2018年繼續推出《AI新世界》,兩本書都從全球AI技術及趨勢發展觀點,分析AI對產業與經濟層面造成的可能影響,當時對台灣讀者造成相當大的震撼;而上個月出版的《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不意外地,又令人耳目一新。
人工智慧正是一種全新的視野:大量被應用在各種產業,開啟新的眼光,從日常工作中發現新的可能與價值,也因此,我們必須跳出原有的角色限制,包括流程、優先次序、目標與貢獻,重新想像自己的工作。
本週電子報就是從跨域對話的角度出發,邀請卓騰語言科技總經理王文傑、AIF首席資料科學家蔡源鴻,從語言學、生物學及NLP不同角度分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篇有趣的文章,關於如何應用機器學習捕捉冠狀病毒突變(AIs that read sentences are now catching coronavirus mutations),同時了解AI跨域發展的可能性,期待這些文章能夠讓我們得到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啟發。
我們邀請資料科學界極富盛名的胡筱薇教授從Data-Driven分析數據、技術與組織流程的關係,以及為什麼數據治理與管理是AI時代企業的必修課。接著則由陳來助理事長延續數位轉型的脈絡,深入分享轉型並不只限於數位,台灣產業在面對未來十年有哪些遠慮。同時邀請孫明德主任從總體經濟角度,在美中貿易戰與疫情影響下的框架下,探討亞洲企業未來的供應鏈佈局與利基。
甫開幕的本屆東京奧運,恐怕是我們這個世代有印象以來最坎坷的一屆。雖然延後一年舉辦,但選手染疫、商務艙經濟艙、三星級或四星級旅館各種紛纋,仍然或多或少掩蓋了這場這場全球賽事的光芒。 不過對於科技產業的朋友們而言,除了這些坎坷的風波之外,千萬別忽略科技在本次奧運的各種運用,有不少國外媒體稱之為「5G的全球競技場」。因此本期電子報從這場5G落地大展演做為起點,分析在疫情與科技的雙重影響下,運動賽事及展演將受到哪些「回不去」的影響。
在這一週的開始想跟各位談談數位轉型,這個老生常談卻又很熱門的議題。 數位轉型講了很多年,大家都知道要做,但在台灣真正成功的案例至今仍是少數。之前聽過一群企業二代戲稱:「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
這段時間參與一個讀書會,每週固定和一群朋友研讀德國在去年底剛發布的「AI標準化藍圖」(German Standardization Roadma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這份二百多頁的文件中,「倫理」(ethics)這個字眼貫穿全文,不斷被提及。
如同很多人知道的,AI領域的技術進展很快,2020年時每天就有超過100篇新論文為我們描繪AI的美麗新世界。然而,就是這個「然而」,成為很多嘗試導入AI的企業說不出口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