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檢視與新思維:走入2022年以及未來
今年的第一份電子報,想跟你一起看看2022年重要趨勢,首先是經濟的:物價上漲是否帶動通貨膨脹?除了物價壓力之外,還有那些需要預做準備的?
歡迎訂閱我們
今年的第一份電子報,想跟你一起看看2022年重要趨勢,首先是經濟的:物價上漲是否帶動通貨膨脹?除了物價壓力之外,還有那些需要預做準備的?
本年度最後一期電子報,回歸我們持續關注與推動的產業AI化,這是基金會設立的初衷和不變的使命。台灣產業AI化的下一步會是什麼?產業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其他國家又怎麼推動這項工作?與你分享本週的文章,也預祝新年快樂,我們2022年見!
2018年初,第一次聽AIF前執行長陳昇瑋談人工智慧時,記得他是這麼說的:「目前看到台灣產業轉型最大的機會就是AI,再下去只有量子電腦了,但那還非常遙遠……」經過四年之後,我們是否往神奇的量子世界更靠近一步?在學術界與產業界各有哪些進展?
前兩天雖是週末,但連續參加了三場研討會,主題分別是AI策略發展藍圖、元宇宙和量子運算。 三個主題的差距很大,AI策略發展藍圖是已經迫在眼前的關鍵,特別是過去幾年較少被討論的AI Security應如何設定標準、如何認證,已經是各國政府都已積極投入的軍備競賽。元宇宙和量子運算則是完全不同的狀況,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都只是「一個名詞」,但仔細思索,其中技術的成熟度和商業潛力又令人不敢掉以輕心。
進入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除了從年初開始備受關注的晶片缺貨問題,以及半導體供應鏈之外,可能有人注意到,通膨已逐漸成為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字。 新冠疫情的Omicron變種使得全球再度陷入焦慮,但在此同時,物價上漲可能是大家更切身的感受。許多媒體四處訪問專家學者:「所以通貨膨脹要來了嗎?」實際上,除惡性通貨膨脹之外,通膨並不全然只有負面影響,如果能夠有效控制,也代表景氣復甦,經濟動能再現。
《知勢》電子報從發刊以來,本週可能是內容最多元化的一期。我們介紹了產學界現下極 (最) 為關注的量子運算,並搶先披露鴻海即將推動的重大計畫;但同時也介紹台灣養雞產業如何進行兩次轉型,從在地進軍全球市場的案例。
本週電子報的內容也是覆盤與佈局。我們與電子時報以及鴻海研究院合作,盤點這一年重要的產業趨勢,並展望未來一到三年的重要科技發展,例如大家最近琅琅上口的「元宇宙」、愈來愈接近產業的「量子運算」等,究竟會如何帶動台灣軟硬體產業發展?又該用什麼樣的經營思維、工作態度來面對混亂而充滿希望的未來?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COP26)剛剛落幕,這場因新冠疫情而從2020年延至前兩週才舉行的大會,在台灣媒體並沒有太多報導,一般大眾也沒有太多關注,但對很多台灣企業而言,卻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壓力。
前兩天參加台灣產業創生平台舉辦的「跨國在地經營菁英班」結業典禮,會中幾位出席的企業家們致詞時不約而同提到,「信任」是經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