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發布:超過半數企業已使用生成式 AI,且企業 AI 化指數差異逐步加大 ➤➤ 點我看摘要報告內容
2024 台灣 AI 新創地圖發布!點我看地圖名單
面對淨零碳排,台灣企業應打群架,用創新、跨界對接國際
低碳經濟, 數位轉型, 趨勢

面對淨零碳排,台灣企業應打群架,用創新、跨界對接國際

為協助對淨零轉型有強烈需求的企業,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在2021年元月正式啟動第一屆「零碳大學」。(圖片左起臺灣數位企業總會王怡雯執行長、海陸家赫股份有限公司曾煥龍總經理、臺灣數位企業總會陳來助理事長、零碳大學楊聲勇校長、新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泳睿總經理、台中精機總經理室協理黃怡穎)

  • 楊育青
2021 下半年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新創與企業互為動能,新機會與新隱憂並存
趨勢, 人工智慧, 新創

2021 下半年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新創與企業互為動能,新機會與新隱憂並存

2021 H2 台灣AI生態系地圖公布了,下半年除持續發掘更多潛力在地新創,也盤點了產學研的能量,串接AI新創企業並找尋各自在AI生態系中的定位與利基,為一整年的AI生態發展作結。同時,也注意到幾個新趨勢,值得在2022年的一開始先提出,與大家共同討論。

  • 楊育青
如何與三大平台較勁?台智雲結合NVIDIA提供完整支援
產業案例, 觀點

如何與三大平台較勁?台智雲結合NVIDIA提供完整支援

隨著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的發展,許多AI新創公司及團隊大量出現,產業在雲端及運算資源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 Cloud Platform(GCP)、Microsoft Azure是目前較為人熟知的三大雲端平台。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也有一個自研自製的國家級AI雲端計算平台:「臺灣AI雲」(TWCC)。

  • 楊育青
站在Web3.0的濫觴,此刻正是創業的最佳時代
趨勢, 數位轉型, 新創

站在Web3.0的濫觴,此刻正是創業的最佳時代

「Google、Amazon、Facebook在20年前也是新創公司,但因為成功的掌握了Web1.0、Web2.0的崛起,才變成今天的trillio或billion dollor企業,」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在23屆AppWorks Demo Day上強調,今天的新創正站在Web3.0的濫觴,如果能好好掌握,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代極具影響力的公司,AppWorks也有信心能提供幫助,成就更好的新創企業。

  • 楊育青
善用投資併購為企業添翼,聯合戰隊讓佳世達死而復生
精選書單, 專欄

善用投資併購為企業添翼,聯合戰隊讓佳世達死而復生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幾近死裡復生的企業案例。 佳世達曾在2005年因併購西門子(Siemens)行動通信部門失利,當年慘賠新台幣300多億元,隨後被迫出售諸多轉投資事業及資產,並大幅減資,幾乎被判了「死刑」,很少人相信它有機會鹹魚翻身。但幾年後,佳世達竟「復活」了,這家口袋不深、才剛走出營運低潮的企業,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精準花在刀口上,又如何在短短七年內開枝散葉,吸引約七十家企業夥伴加入聯盟呢?

  • AIF Editor
Steve Brierley:盡快獲得有用的量子電腦
專欄, NExT Forum

Steve Brierley:盡快獲得有用的量子電腦

量子運算是近來產業界極為熱門的議題,預期未來在資安、金融、運輸及國防等應用都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英國新創公司Riverlane致力於為所有量子電腦建構通用的操作系統,並在2019年6月完成325萬英鎊種子基金,之後更吸引了包括劍橋大學、劍橋創新資本(Cambridge Innovation Capital)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以支持其Deltaflow量子作業系統成為全球標準。

為什麼統計學重要?秒懂機器學習背後的統計基礎
專欄, 精選書單

為什麼統計學重要?秒懂機器學習背後的統計基礎

在資料科學或是機器學習上,資料特徵的取得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若能選擇到好的特徵,即使是非常簡單的模型都可以有好的預測或分類效果。比如說在預測體脂肪率的過程中,選擇用「體重」當特徵來預測體脂 肪顯然會比選擇用「擁有的手機品牌」來預測體脂肪的準確度高。然而在收集原始數據 (raw data)時,往往會將有用和無用的資訊都收集進資料庫,這時候若採用到錯誤特徵或是不合適的特徵就可能造成模型效能不佳的問題出現。

  • AIF Editor
2022 經濟展望:「美中不足」, 消費成長動能可期
觀點, 總體經濟, 社畜看天下

2022 經濟展望:「美中不足」, 消費成長動能可期

雖然Omicron病毒從2021年11月起再次造成全世界的經濟動盪,美國確診人數大幅增加、歐洲再成疫情重災區,中國西安一千多萬人的大城市也在12月底一夕封鎖。幸好截至目前為止,儘管確診人數不斷攀新高,但是死亡人數並沒有跟上來,死亡率較低,因此稍微沖淡了大家對這次新冠變異病毒的恐慌程度。

專題精選

知勢電子報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