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出語言中的邏輯與規則,小數據也能出頭天
本週電子報就是從跨域對話的角度出發,邀請卓騰語言科技總經理王文傑、AIF首席資料科學家蔡源鴻,從語言學、生物學及NLP不同角度分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篇有趣的文章,關於如何應用機器學習捕捉冠狀病毒突變(AIs that read sentences are now catching coronavirus mutations),同時了解AI跨域發展的可能性,期待這些文章能夠讓我們得到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啟發。
歡迎訂閱我們
本週電子報就是從跨域對話的角度出發,邀請卓騰語言科技總經理王文傑、AIF首席資料科學家蔡源鴻,從語言學、生物學及NLP不同角度分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篇有趣的文章,關於如何應用機器學習捕捉冠狀病毒突變(AIs that read sentences are now catching coronavirus mutations),同時了解AI跨域發展的可能性,期待這些文章能夠讓我們得到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啟發。
我們邀請資料科學界極富盛名的胡筱薇教授從Data-Driven分析數據、技術與組織流程的關係,以及為什麼數據治理與管理是AI時代企業的必修課。接著則由陳來助理事長延續數位轉型的脈絡,深入分享轉型並不只限於數位,台灣產業在面對未來十年有哪些遠慮。同時邀請孫明德主任從總體經濟角度,在美中貿易戰與疫情影響下的框架下,探討亞洲企業未來的供應鏈佈局與利基。
甫開幕的本屆東京奧運,恐怕是我們這個世代有印象以來最坎坷的一屆。雖然延後一年舉辦,但選手染疫、商務艙經濟艙、三星級或四星級旅館各種紛纋,仍然或多或少掩蓋了這場這場全球賽事的光芒。 不過對於科技產業的朋友們而言,除了這些坎坷的風波之外,千萬別忽略科技在本次奧運的各種運用,有不少國外媒體稱之為「5G的全球競技場」。因此本期電子報從這場5G落地大展演做為起點,分析在疫情與科技的雙重影響下,運動賽事及展演將受到哪些「回不去」的影響。
在這一週的開始想跟各位談談數位轉型,這個老生常談卻又很熱門的議題。 數位轉型講了很多年,大家都知道要做,但在台灣真正成功的案例至今仍是少數。之前聽過一群企業二代戲稱:「轉型是找死,不轉型是等死。」
這段時間參與一個讀書會,每週固定和一群朋友研讀德國在去年底剛發布的「AI標準化藍圖」(German Standardization Roadma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這份二百多頁的文件中,「倫理」(ethics)這個字眼貫穿全文,不斷被提及。
如同很多人知道的,AI領域的技術進展很快,2020年時每天就有超過100篇新論文為我們描繪AI的美麗新世界。然而,就是這個「然而」,成為很多嘗試導入AI的企業說不出口的隱痛。
5 月中疫情轉趨嚴峻至今,疫苗成為全台關注的焦點。隨著美國贈送的250萬劑疫苗抵達,在一片感激之情外,隱約還能看到微妙的中美台角力。中國透過疫苗捐贈作為外交手段,藉以提高全球影響力;美國總統拜登六月初才宣布將捐贈5億劑疫苗給中低收入國家,隨後的G7會議中,更決議將共同捐贈超過10億劑疫苗。雙方這波看似協助抗疫的援助行動,實則是大國科技戰的其中一環。
隨著大數據、雲端、人工智慧、穿戴式裝置等技術發展,加上許多人工智慧協助醫療診斷、預測及照護的實驗成果陸續發表,當前也有非常多的醫療服務環節導入AI,但是直接將AI應用在醫療臨床流程卻是屈指可數,甚至成效也不甚讓人滿意,原因到底出在哪?
疫情雖仍嚴峻,但全球產業研發的腳步並未停下,反趁此機會集中資源、專注前瞻布局,特別是5G或下一代的6G、AI,如何結合各種軟硬體應用進而帶動產業革新? 6/6舉辦的「人工智慧與新世代通訊論壇」上,25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超過10個小時的直播,從前瞻技術、創新應用到產業實例,分享在醫療、電信、製造、交通等不同領域的進展與洞察。本期電子報將從產業與趨勢兩個面向,帶您回顧這場內容豐富的線上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