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 觀點 真假難以區分的 AI 時代,法律人的新難題 AI 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包括真假訊息難辨,更衍伸出許多道德與倫理議題。可以看到世界各國開始提出各項倫理準則與白皮書,但從法律的觀點來看,除了創新與監管的糾結,還有許多亟待討論的方向。
人物訪談, 觀點 當生成式 AI 已可完成多數工作,企業需重視哪些風險? 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日漸普及,許多企業也開始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加入工作流程或產品中,以推動洞察、自動化和創新。對企業而言,現今使用 AI ,考慮的可能不只是成本或投資問題,而是風險。
人物訪談, 觀點 蘇文鈺:所有技術革新,都會擴大城鄉差距,但我們只能盡力去做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自 2013 年起推動「Program the World」計畫,帶著學生到偏鄉地區教導孩子寫程式,期望賦予偏鄉孩童具有資訊科技的技能及能力,藉以提供偏鄉與弱勢學童更多受教的資源與機會。2016 年,「Program the World」正式登記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PTWA),啟動開源教材教案開發與社群計畫,蘇文鈺希望不僅幫助偏鄉地區,也能讓全台灣的學生都共享其教學資源。
人力資源, 精選書單, 觀點 AI 時代如何找到對的人才? 人才招募是執行長和高階主管最頭痛的問題,尤其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下,世界變化快速、企業競爭更加激烈,當ChatGPT顛覆我們對未來工作的想像,「人才」的定義已經被徹底改寫!
精選書單, 觀點 超越AI的思考架構:你相信機器?還是相信暴民? 面對日常生活一連串的問題,我們總會利用一套思考架構,先分析局勢,再做出決策。由於不同的思考架構會導出不同的結論,連帶影響決策的品質,所以選擇適合的思考架構就是成敗的關鍵。
人物訪談, 觀點 當「文科生」走入 AI 領域,學習熱忱很重要 不同於傳統教育所培養的單一專長人才,跨領域人才是近年來受到產業青睞的工作者。不只是有廣泛學習的經驗,跨域人才可以結合不同技能,根據不同的組織任務、問題情境,調整解決問題的工具。
精選書單, 觀點 以知識做為燃料,激發不受限的創造力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學程專任副教授陳宜秀,在校開設「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他觀察到,如何應用科技來解決問題,「問一個好問題」與「破框的想像力」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能力。以下是《AI如何重塑教育》一書節錄:
人物訪談, 觀點 張益肇:AIGC 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與更多社會影響 2020年,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張益肇便指出,「用人工智慧幫助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是極大機會,而耕耘客戶、激勵員工、運營優化、產品轉型是重要的四大區塊。」兩年後,張益肇離開任職多年的微軟,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技術與風險總監,投入人工智慧與腦部健康應用的軟體開發研究。面對AIGC 的出現與大量應用,他認為,將讓使用者的體驗變得更好,也讓企業能做的事情變得更多。
精選書單, 觀點 AI 時代的教養建議:在憂慮被取代前,先讓孩子好好活成一個人 2022 年底,隨著 ChatGPT 問世,讓 AI 的影響全面普及化,這一次不再只有相關產業擔心AI的影響力。大人們開始感受到 AI 科技的發展,很真實取代著愈來愈多現存的工作,感受到這一波浪潮真的已經快要打在自己身上,並焦慮問:「哪些工作不會被 AI 取代?哪些能力才是未來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