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青

現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內容行銷經理,關注科技發展對人類的影響,也關心台灣產業面對數位變革時,所面臨的挑戰與克服要點。喜歡文學,欣賞跨域碰撞的火花。

338 篇文章
AI 導入不是單選題:製造業如何搭建可持續的轉型路徑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AI 導入不是單選題:製造業如何搭建可持續的轉型路徑

在全球局勢持續動盪、供應鏈斷裂重組的背景下,製造業長期仰賴經驗與穩定流程的營運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方法難以因應複雜且高度不確定的產業變局,推動 AI 與數位轉型已成為提升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路徑。然而,企業在實際導入過程中,常陷入「知道要轉型,卻不知從何著手」的困境。

  • 楊育青
產業 AI 化挑戰:資料問題如何解?
訂閱電子報

產業 AI 化挑戰:資料問題如何解?

很多人已經知道,AI 並不是一套標準化的軟體系統,能夠即買即用;也有很多人知道,數據是 AI 的基礎,唯有數據準備好了,AI 應用才可能成功。不過,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過去經驗與記憶中的技術導入成功案,很可能成為卡住導入 AI 的障礙。我們集體被過去的成功框限住,而不自覺。

  • 楊育青
避開大模型競賽陷阱,台灣產業 AI 化應從「問題」與「強項」著手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策略觀點, 觀點

避開大模型競賽陷阱,台灣產業 AI 化應從「問題」與「強項」著手

面對全球 AI 浪潮,國家和企業都紛紛投入資源,期望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營運效率與創新能力。然而,AI 的導入不應流於形式,更不應淪為追趕潮流的象徵。「為 AI 而 AI」的應用無法創造實質價值,關鍵在於AI是否能精準對應產業痛點,解決實際問題。

  • 楊育青
好數據才能讓 AI 落地  「數據治理 1234 原則」創造轉型價值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人物訪談, 觀點

好數據才能讓 AI 落地 「數據治理 1234 原則」創造轉型價值

數據、模型與算力向來被視為 AI 落地的核心要素,其中,「數據」被視為能否實現 AI 落地的關鍵起點。然而,即便多數企業已意識到數據的潛在威力,實務上仍面臨「知道重要,卻難以善用」的困境。資料雖被收集與存儲,但未能有效轉化為組織決策的動能,遑論推動 AI 專案落地與擴展。

  • 楊育青
高通劉思泰:善用終端 AI 軟硬整合 掌握智慧轉型契機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Edge AI, 人物訪談, 觀點

高通劉思泰:善用終端 AI 軟硬整合 掌握智慧轉型契機

生成式 AI 的浪潮席捲全球兩年多,在多種技術應用競逐的過程中,許多人已經看出,若要產生更基礎、更結構性的轉變,生成式AI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從全球發展趨勢和台灣既有產業優勢來看,能夠在終端裝置上運行的AI應用,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尤其此刻,我們正面對大環境的難以預測和典範的轉移,「終端 AI」(Edge AI)的發展更形重要:它不僅將重構人機互動模式,也是現有產業鏈與國家政策擬定時必須重視的關鍵。

  • 楊育青
不只是有算力,而是怎麼創造價值
台灣產業AI化調查, 主權AI, 人物訪談, 觀點

不只是有算力,而是怎麼創造價值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持續突破,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新一代開源模型快速崛起,加速推動全球產業重新檢視其對算力的需求與佈局策略。過往產業對算力的關注,往往聚焦於晶片效能、伺服器規模等硬體層面的建設;然而,DeepSeek 等開源模型的出現,揭示了驅動產業 AI 化的核心關鍵,更在於技術能力的強化與商業模式的創新。

  • 楊育青
同島一命?川普關稅之亂下,天選矽島如何避險?
訂閱電子報

同島一命?川普關稅之亂下,天選矽島如何避險?

無論如何,全球政經大亂已成事實,無從迴避,各國多年累積的貿易規則、信任,以及關係正在改變。但歷史是人類選擇的集合體,在必然和偶然之間,我們可以選擇冷靜堅定的回應,做出聰明務實且令國際社會尊敬的選擇。畢竟,現在的台灣穩立在過去70年累積的實力上,是全球科技產業鏈重要錨點,我們的決定,將會影響亞洲以及全球產業的未來。

  • 楊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