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青

現任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知勢》副總編輯,關注科技發展對人類的影響,也關心台灣產業面對數位變革時,所面臨的挑戰與克服要點。喜歡文學,欣賞跨域碰撞的火花。

385 篇文章
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 建構臺灣的AI治理框架
訂閱電子報

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 建構臺灣的AI治理框架

本週電子報的主題是 AI 治理,基金會在上個月底參與 TWIGF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年度大會,負責「探討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建構臺灣的 AI 治理框架」議題,邀請專家共同討論這個攸關未來 AI 發展的重要議題。適合連假期間仔細閱讀、思考。也祝每位朋友佳節愉快、平安順心。

  • 楊育青
以信任為基礎,開啟台灣 AI 治理的新行動路徑
AI治理, 策略觀點, 觀點

以信任為基礎,開啟台灣 AI 治理的新行動路徑

與其不斷糾結於現有的工具或資格認證,更應該回到根本問題:企業或國家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創造什麼價值、願景(Vision)是什麼。若國家與產業未能釐清自身定位與優先順序,規劃就容易分散,最終流於「為了用而用」。因此,持續開放對話、凝聚共識,法規、制度與創新才能互補,才能建立可信任 AI 的穩固基礎。

  • 楊育青
從 RPA 到 AI Agent:台灣新創串起品質、效率與知識傳承
新創, 產業案例

從 RPA 到 AI Agent:台灣新創串起品質、效率與知識傳承

隨著 AI Agent(AI代理人) 與 RPA 自動化 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能夠將隱性知識模組化,並在產線中實現預防式管理、即時決策與跨系統協作。透過台灣多家新創實際案例,深入探討 AI 在製造業的落地應用,從影像辨識、行為監控到知識工具,揭示製造業如何藉由 AI 工具同時達成效率提升與品質保障。

  • 楊育青
從實驗到落地:Living Lab+ 推動 AI 走進台灣日常生活
新創, 產業案例

從實驗到落地:Living Lab+ 推動 AI 走進台灣日常生活

人工智慧過去多被視為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引擎,但如今正快速擴展到健康、運動、娛樂與文化等生活場域。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AI 不再只是產業技術,而是影響社會結構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推手。如何加速 AI 從實驗室走入日常,並在確保可靠與普及的前提下創造價值,將是未來十年產業與社會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

  • 楊育青
生成式AI加速金融業變革 信任依舊是最大挑戰
產業案例, 觀點

生成式AI加速金融業變革 信任依舊是最大挑戰

近來金融業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幾個面向:人才培育不足、風險控管困難,以及導入成本偏高;值得注意的是,治理與問責機制仍是金融業的核心挑戰。除了內部組織架構外,調查發現仍有三成以上的金融機構會將AI導入工作委外,使得外包廠商也成為治理體系的一環。如何確保隱私與客戶權益、公平競爭、透明性與可解釋性,逐漸成為業界最受關注的議題。

  • 楊育青
從知道到會用:為什麼產業迫切需要可信任的數據治理框架?
訂閱電子報

從知道到會用:為什麼產業迫切需要可信任的數據治理框架?

從 8 月份開始,基金會的研究調查部門積極展開 AI 治理框架、AI 韌性,以及可信任 AI 生態系相關研究。9 月 23 日將在 TWIGF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年會中,主理「探討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建構臺灣的AI治理框架」工作坊,和大家分享重要的觀察與成果,邀請各位一起參與這場重要會議。

  • 楊育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