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AI 正在重新定義產業競爭邏輯 而進入 AI 時代之後,用 AI 來進行影片創作,有人反對,認為「那是假的」影響人類的創作精神與靈魂;也有人說電影本來就是假的,不是一樣嗎?但對於影視產業的創作者和從業者而言,這個問題可不只是真假的辯論,而是牽涉到產業興衰、就業機會的問題,真實又嚴重,而且避無可避。
新創, 產業案例, 觀點 不再只是瑕疵檢測,偲倢科技重塑製造業 AI 競爭力 AI 熱潮持續延燒,從生成式 AI 到多元應用場景,話題不斷升溫。然而,觀察近年產業導入 AI 的現況可見,多數企業仍以單點式 POC(概念驗證)專案作為起步,雖能在短期內展現成效,卻難以支撐長期轉型。
訂閱電子報 當 AI 不再只是概念:製造業 AI 導入的現實困境 從今年 4 月底公布的《產業 AI 化大調查》結果中,明白看出「知道,但是做不到」是許多製造業、尤其中小企業的 AI 焦慮所在。因此從 5 月開始,半年內我們舉辦了六場分享和論壇活動,逐步蒐集不同業者的需求,同時盤點新創企業所累積的經驗與能量。
訂閱電子報 最被低估的 AI 關鍵字:可信任與韌性 早在五年前疫情期間,AIF 研究團隊就已經大致了解,「可信任」是台灣推動 AI 的優勢;2022 年底生成式 AI 出現後,更確認全球 AI 競賽中,台灣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未來若能以「可信任 AI」與「主權 AI」為雙核心,建構明確的國家治理戰略,將是半導體與製造優勢轉化為 AI 時代核心能力的重點。
主權AI, AI治理, 觀點 AI 浪潮的下一步,信任與治理才是產業韌性關鍵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爆發性成長,全球正經歷一場快速又猛烈的技術與治理變革。這股浪潮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契機,同時也對數位基礎設施、資安防禦與社會治理體系提出嚴峻挑戰。
ESG新賽局, 產業案例, 觀點 從捷安特看台灣產業供應鏈變革:借鏡 IKEA 的治理策略 捷安特遭美國海關以「涉嫌強迫勞動」為由暫扣產品的事件,讓供應鏈治理議題再度浮上檯面。這不僅是個別企業的合規危機,更是對台灣產業的重大提醒。在全球供應鏈要求愈趨嚴格、ESG 規範逐步制度化的當下,企業若仍停留於形式上的稽核與回應,終將難以立足於國際市場。相較之下,來自歐洲的IKEA 早於二十年前便全面實踐「IWAY」制度,將勞動權益與環境責任納入企業治理核心,展現出從品牌到供應鏈皆以「人」為本的經營哲學,值得其他企業參考。
訂閱電子報 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 建構臺灣的AI治理框架 本週電子報的主題是 AI 治理,基金會在上個月底參與 TWIGF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年度大會,負責「探討以數位信任與韌性為核心建構臺灣的 AI 治理框架」議題,邀請專家共同討論這個攸關未來 AI 發展的重要議題。適合連假期間仔細閱讀、思考。也祝每位朋友佳節愉快、平安順心。
AI治理, 策略觀點, 觀點 以信任為基礎,開啟台灣 AI 治理的新行動路徑 與其不斷糾結於現有的工具或資格認證,更應該回到根本問題:企業或國家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要創造什麼價值、願景(Vision)是什麼。若國家與產業未能釐清自身定位與優先順序,規劃就容易分散,最終流於「為了用而用」。因此,持續開放對話、凝聚共識,法規、制度與創新才能互補,才能建立可信任 AI 的穩固基礎。
AI治理, 策略觀點, 觀點 從技術規範到溝通對話,台灣治理藍圖框架正浮現 數位信任與 AI 治理雖相關,但關注範疇有本質差異。「數位信任」著重於如資料保護、系統可用性、網路協議與資安標準等技術治理層面範疇;而 AI 治理所需面對的,則是更複雜的社會與技術議題(socio-technical 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