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 數位轉型, 趨勢 從綠色轉型開始,這家企業要如何推動產業零碳生態系統? 全球排碳淨零時程已經開始倒數計時,台灣許多位於品牌供應鏈的中小企業,零碳排的壓力與日俱增。「許多中南部的企業都問我『碳中和』要怎麼做?」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直言,許多企業認為買綠電就能做到碳中和,但這並不是最關鍵的做法,甚至可能因為這樣而喪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強調,在減碳一題上,最核心、最基礎的就是路徑圖,許多世界品牌也要求供應商要提出減碳的路徑圖 (Roadmap)。
低碳經濟, 數位轉型, 趨勢 面對淨零碳排,台灣企業應打群架,用創新、跨界對接國際 為協助對淨零轉型有強烈需求的企業,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在2021年元月正式啟動第一屆「零碳大學」。(圖片左起臺灣數位企業總會王怡雯執行長、海陸家赫股份有限公司曾煥龍總經理、臺灣數位企業總會陳來助理事長、零碳大學楊聲勇校長、新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泳睿總經理、台中精機總經理室協理黃怡穎)
趨勢, 人工智慧, 新創 2021 下半年台灣 AI 生態系地圖:新創與企業互為動能,新機會與新隱憂並存 2021 H2 台灣AI生態系地圖公布了,下半年除持續發掘更多潛力在地新創,也盤點了產學研的能量,串接AI新創企業並找尋各自在AI生態系中的定位與利基,為一整年的AI生態發展作結。同時,也注意到幾個新趨勢,值得在2022年的一開始先提出,與大家共同討論。
產業案例, 觀點 如何與三大平台較勁?台智雲結合NVIDIA提供完整支援 隨著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的發展,許多AI新創公司及團隊大量出現,產業在雲端及運算資源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Amazon Web Services(AWS)、Google Cloud Platform(GCP)、Microsoft Azure是目前較為人熟知的三大雲端平台。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也有一個自研自製的國家級AI雲端計算平台:「臺灣AI雲」(TWCC)。
趨勢, 數位轉型, 新創 站在Web3.0的濫觴,此刻正是創業的最佳時代 「Google、Amazon、Facebook在20年前也是新創公司,但因為成功的掌握了Web1.0、Web2.0的崛起,才變成今天的trillio或billion dollor企業,」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林之晨在23屆AppWorks Demo Day上強調,今天的新創正站在Web3.0的濫觴,如果能好好掌握,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代極具影響力的公司,AppWorks也有信心能提供幫助,成就更好的新創企業。
NExT Forum, 專欄 金賢敏:打造可擴展量子資訊處理的光子晶片 中美兩強不僅在5G、AI等半導體、科技通訊領域爭奪霸權,更將量子電腦列為國家發展戰略。作為中國率先開展光量子晶片及光量子電腦商業化的公司,「圖靈量子」(TuringQ)的創始團隊,擁有頂尖的研發能力,並致力於光量子晶片、光量子電腦、光子電腦、人工智慧光子處理器及量子雲的研發與產業化,希望打造後摩爾時代的算力引擎與產業群。
觀點, 人物訪談 電動車供應鏈扁平化 台廠的三大優勢機會 隨著各國禁售燃油車時程趨近,加上補貼獎勵政策、淨零碳排等因素,加速了電動車的產業發展。傳統車廠為了避免支付碳稅及高額罰款,也不斷加碼投資電動車的事業及產線,預估今年電動車的銷售量將達到六百萬台,年增率可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預期在2025年時,整個電動車的銷售量可以達到2700萬台,滲透率可以進一步超越的百分之三十。
新創, 低碳經濟, 產業案例, 觀點 用AI解決水資源問題,臥龍智慧年節省上百萬水費 2021年春季的乾旱危機,喚起全民對「水資源」的重視,受影響的不只民生用水,數萬公頃農田因此停灌休耕,企業更是擔憂缺水將衝擊產業。除了日常用水,工廠排水與污水淨化系統的循環利用,都是水資源運用中關鍵的一環。企業如何透過人工智慧找到節水甚至減碳的方法呢?
低碳經濟, 陳來助, 數位轉型, 專欄 陳來助:「碳盤查」是門大生意,有行為才有創新機會 2026年歐盟碳邊境稅實施在即,未來所有事物可能都會跟低碳扯上關係,面對全球這股減碳浪潮,許多企業急切尋找減碳方法,零碳排、碳中和、淨零排放等詞瞬間成為企業熱門關鍵字。但是,「如果不知道產生哪些碳,又該如何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