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數位轉型不只是技術,還有人性的考驗 換個不同的眼光,只要將維度從兩度空間調整為三度空間,定位點從平面移到空中俯瞰,有沒有可能,牆並沒有我們原先想的那麼高、那麼長、那麼難以跨越?有沒有可能很容易找到繞道而行的捷徑? 本週的電子報邀請基金會的顧問群提供不同的新眼光,分別從語言學、建築還有中國古籍《三十六計》出發,結合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與你共同分享一次「發現之旅」。
ESG新賽局, 產業案例, 觀點 環境風險升高,透過 BIM 協助建築業實現 ESG 目標 天然與人為災害頻傳,工安與風險管理逐漸受到重視的同時,也使得建築產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其中包括永續發展、工期延誤、成本超支以及安全事故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建築資訊模型(BIM)、人工智慧(AI)以及風險管理等技術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透過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提升專案管理效率,還能在風險管理與可持續發展(ESG)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訂閱電子報 AI 創造了創意和價值?還是增加焦慮? 我們都知道 AI 影響所及,將產生巨大的結構轉變,因此希望儘快找到解決方法。但無論數位轉型或 AI 導入都不是單純的線性過程,當中需要不斷試誤、調整和適應,隨時準備調整策略將成為企業常態。因此,這絕不只是技術應用問題,還牽涉到組織結構、流程和市場定位的改變。
人物訪談, 策略觀點, 觀點 AI 2.0時代的新 4 P:人員、流程、產品與企業定位 AI 熱鬧滾滾,但究竟對企業產生哪些實質的影響或幫助?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AI 大聯盟會長吳漢章觀察到,這一波生成式 AI 浪潮,使得企業經營者更加著急和焦慮,擔心自己在產業變局中丟失位置,或是錯過下一波成長機會。他建議,可以從新4P的概念,包括人員(people)、流程(process)、產品(product)及企業定位(position),協助企業經營者解剖這一波 AI 的潛力與能力。
產業案例, 觀點 從虛擬製片到AI拍片,影音產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科技的進步引領著產業持續產生新變革,例如從膠捲轉到數位拍片,或是虛擬人物的出現都是影音產業可見的改變。而生成式AI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Sora等影像生成模型的出現,也使得許多人對AI在影音產業中的應用充滿了期待,從腳本生成、場景設計、人物建模,到後製特效,似乎都能交由AI一手包辦。但是,AI真的能為影音產業帶來無限的創意可能嗎?
訂閱電子報 什麼是 AI 世代最需要學會的技能? 上週參加《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年會,知名未來學者 Amy Webb 談到曾提醒她所輔導的企業:你需要擬定的,不只是一到五年的短期策略規畫,而是更長期的未來;如果領導團隊持續以精確、短期的戰術解決方案來處理長期風險,這個過程不僅會反而引發混亂,長期以往甚至會耗盡組織的資源。
AI準備度, 策略觀點, 觀點 企業如何導入 AI ?策略、人才、運算資源盤點與規劃(下) 為瞭解台灣企業導入 AI 的現況,Google Cloud 與 AIF(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合作,針對 101 企業進行《2024 台灣企業 AI 準備度調查》,從基礎設施、數據、人員技能和經營策略等方面的調整著手,協助組織衡量在開始導入 AI 之前,還有哪些基礎建設急需填補。
訂閱電子報 台灣準備好迎接新一波產業典範轉移了嗎? 在這份《台灣企業AI準備度調查報告》中,就針對這些疑惑提供可能的答案,《企業如何導入 AI ?策略、人才、運算資源盤點與規劃》一文從導入 AI 的起步開始,試圖解答如何快速建立團隊信心、如何與公司營運目標結合、是不是能夠讓AI帶動公司變革等重要問題,希望提供一個檢視AI導入的方向與框架,與你共同分享。
訂閱電子報 如何用 AI 轉型?找出媒體產業的新價值 這週的電子報文章看似主題不同,但希望和你一起把眼光放遠,包括媒體在 AI 時代的未來、影響至關重大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以及 AI 大型模型的瓶頸與可能發展。畢竟,未來極可能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快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