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 產業案例, 觀點 蔡宗翰:算力不足有解,須掌握訓練垂直領域模型的焦點 社群媒體巨頭 Meta 日前推出迄今為止最大的開源 AI 語言模型 Llama 3.1 405B ,該模型使用了 16,000 個 Nvidia H100 GPU 進行訓練。面對這波模型軍備戰爭,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TAIDE 模型訓練組召集人蔡宗翰認為,台灣即使面臨算力不足的挑戰,仍可以針對台灣本地的需求,訓練垂直領域模型,而當中最重要卻也常被忽略的關鍵在於評估。
人工智慧, 趨勢 2024 台灣 AI 發展四大挑戰:人才、資料基礎建設、找對問題、組織文化 軟體與平台已經重新定義整個產業未來的型態,資通訊科技技術則成為新經濟模式的動力,因此,新時代的人才也與過去截然不同。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董事長詹婷怡日前參與美國商會午餐會,分享自 2018 年開始推動產業 AI 化的長期觀察,她指出 2024,台灣 AI 發展的挑戰包括實戰人才缺乏、資料基礎建設不足、找對問題不簡單,以及組織文化重塑四大議題。
人工智慧, 趨勢 AI 千模大戰獨缺商模?流程創新比技術創新更值得關注 不少管理者將人工智慧視為極具前景的一個創新工具,但根據調查顯示,公司如何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新,成功的關鍵仍取決於組織如何使用新工具。
ESG新賽局, 產業案例, 觀點 不僅是立國之本,農業還能協助企業完成減碳的最後一哩路 面對全球氣候異常,幾乎所有產業都會受到影響。而農業雖是立國之本,但在工業革命之後,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進入ESG時代,新創企業無限永續創辦人楊旭宸點出,當企業減碳進行到極限,仍可能會增生無可避免的碳,使企業始終無法達成淨零目標,這時與農業合作,讓自然碳匯輔助企業達成淨零碳排的最終目標,將是極佳解方。
數位轉型, 趨勢 張嘉淵:不要讓 AI 變成想像力的限制,應該激發人類創新的動力 這一波生成式 AI 熱潮中,台灣雖以半導體優勢搏得全球巨大關注,但 AI 的發展不僅止於技術層面,更需要結合實際場景與商業模式。再好的AI技術,若沒有找到適合的應用場景,就無法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廣達技術長張嘉淵舉例,台灣現在有點像克雷莫納(Cremona)的造琴廠,雖然很會製造小提琴,但從未誕生過世界第一的提琴家。
數位轉型, 趨勢 AI 時代的台灣新思維:產學研協作的創新機會 面對 AI 時代,台灣雖然在軟體創業面上面臨巨大挑戰,但憑藉強大的硬體實力,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如何在這一波生態系的發展中,重建新的角色?由李國鼎科技基金會、玉山科技協會、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及東南亞影響力聯盟於上月合辦「2024 國鼎論壇」,邀請業界代表分別從各自的經驗分享,台灣在發展硬體優勢外,找到新的機會。
數位轉型, 趨勢 具備場域資料與知識,工業如何運用 AI 取得最大優勢? 面對生成式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論企業是否意識到,就算是車廠或設備製造商都一樣,只有製造實體產品已不足以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制定一套融合策略,結合實體產品與數位科技,從資料與專業領域中獲取最大價值的系統。但是,該怎麼做?
ESG新賽局, 產業案例, 觀點 重新思考並創造「移動價值」 飛行車 Bellwether 的創新之路 車子除了在平面道路上跑,也能在空中飛嗎?電影中常見車子在空中飛行的畫面,也許有機會提前出現。2019年成立於英國的 Bellwether,創辦人陳坤揚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原本只是團隊成員的畢業製作,卻在疫情及一連串的機運下,成立了公司。他們的飛行車不僅在杜拜試飛成功,同時受到多間歐洲企業的關注與支持,目前更在台南設立分公司尋求更多航太專業人才,也即將在7月於台灣進行測試。